2018-07-23(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39/90)机能主义心
今天的作业主要是让大家重新认识詹姆斯,复习一下教材上讲“学派纷争”时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讲“自我”时的“主我和客我”,以及有关“自尊”的那个经典公式了。另外就是对暴风雨的来临有个思想准备,如果固守传统,不了解最新的心理学动态,我们可能很快就说不到一起,分道扬镳!
威廉·詹姆斯一、人物简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的心理学之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
1875年,他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6年,詹姆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
威廉·詹姆斯,从小在艺术和科学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天赋。18岁,开始艺术生涯。可是视力问题,让他走上了科学道路,在哈佛大学学医学。可是,他身体很差,染上了天花,不断发作有自杀倾向的抑郁。他只能通过阅读来保持活力。
他最大的成就是用12年时间写成的《心理学原理》。这本书被看成心理学上最有影响力和最清楚易懂的教科书。
二、名句联想
心理学的进步通常是以它所提问题为标志,而不是以它所给答案的完整性为标准。 ————威廉·詹姆斯
如果用这句话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真正学习能力,同样适用——一个学生的真正学习能力,不以他所能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而应该看他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最后的那句话:“一个人越是真诚地试图追溯心理发生的真实进程,一步步探询我们所拥有的心理属性,他就越清楚地感知到‘从微亮的黄昏逐渐变成了完全的黑夜’。”
有多少人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呢?刚确定目标的时候,目标隐隐约约,似乎就在前方,触手可及。但是进行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目标不见了,眼前一片迷茫。
想起《诗经》里有《蒹葭》一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越是追寻,越是飘渺。是不是有点相似的意思。
态度决定一切三、关于意识、自尊、行为。
1.意识
关于意识,詹姆斯针对德国构造主义(冯特为代表)认为意识并没有元素,而是一条溪流。第一,意识是个人的——他反映的是个体的经验,因此任何想要找到一群对于所有人的心理而言是共同元素的尝试是站不住脚的。第二,意识是持续的,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其分离。第三,意识是不断变化的。第四,意识是选择性的——进入意识的许多事情,只有一些会被选择出来进行详细的考虑。第五,意识是机能的——有意识的存在,人们才能适应环境。
2.自尊
对于源自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类心中对于终极存在的关注和思考至关重要、但飘忽不定的“尊严”,詹姆斯以实用主义的方法重新定义为浅显而直白的“自尊”。他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自尊由自我情感所构成,这些情感是指向自己的,而且是一种与情境无关的总体感受,例如“总体上我觉得我喜欢自己”或“总体上我觉得我厌恶自己”。这一定义暗示自尊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特质,预示出未来实验心理学中重要的“特质自尊”的概念。但这个定义远没有詹姆斯为“自尊”下的另一个定义广为人知。后一定义明显与第一个定义自相矛盾,却因为直白到近乎家常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这个定义甚至为自尊提供了量化的可能:“自尊决定于潜能的实现与自以为的潜能之间的比率;我们的抱负是分母,成功是分子,因此,自尊=成功/抱负。”
他说:“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细察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但会关心自己在重要领域的能力高低,因此依照这一公式,一个自认为在自己看重的领域有能力或事实上取得了成功的人就是一个高自尊者。反之,一个自认为在自己看重的领域缺乏能力或遭受失败的人就是一个低自尊者。”
正是由于自尊依赖于成功,故而这种自尊是有条件的自尊。詹姆斯还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命名为“詹姆斯-朗格理论”的假说:“一个心理状态并不是直接由另一个心理状态引发的,肉体的表达必须首先放在中间,更为合理的表述应该是,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哭了,感到愤怒,是因为我们反击了,感到害怕,是因为我们在发抖。”这暗示人们可以控制对刺激的生理反应,而且可以在同样程度上控制联想情绪:能够通过从1数到10来控制愤怒,或者借助吹口哨来保持乐观勇敢,就同样可以通过实体行为来获得自信与自尊。
联合詹姆斯的自尊公式和“肉体反应先于心理”假说可以很自然地推导出:“放弃抱负”和“努力去达到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值的。没有努力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耻辱,我们的自尊完全依赖于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或做什么。
詹姆斯还指出:对于自己缺乏能力的领域,高自尊者会贬低这个领域的重要性,而低自尊者似乎缺乏实施这种贬低的“才华”。
依据詹姆斯的定义,自尊是一种难以改变的特质;从自我情感的来源来看,自尊又是一种会随情境变化的状态。这两个自相矛盾的定义为日后自尊研究者们的“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之争埋下了地雷。
好习惯要开始3.行为
詹姆斯认为行为是遗传的,是一种本能,但是习惯,在有机体的一生中是可以习得和改变的。他认为当一种行为得到重复时,大脑中的神经通路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激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为操作起来就会更容易和流畅。对该动物而言,机能的增强涉及疲劳程度的下降,操作他们所需要的意识水平的降低。
如何习得好习惯和消除不好的习惯,詹姆斯提出了几点建议:
1、让自己置身于有可能操作那些希望获得的习惯的情境中。
2、尽力避免陷入与你希望养成的习惯相反的行为中。
3、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地操作新习惯。
4、实践一些特定行为,而不只是想要操作它们。这样做会导致新习惯的习得。
5、尽力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做出行动,要认识到这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相当大的努力——不要放弃。
说“宝宝”是主我,还是客我?四、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1.主我
"主我"是形式,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是以"我"指称的那个把所有内部感情的要素归属发展不充分的述谓结构。例:"我真伤心"里的,直接感受着伤心"我",就是主我。
又称"主格的我"。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觉察到的"主动的我"。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创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用它分析人格的发展。米德认为,主我是属于个人主体的主动的自我,与"主我"相对应的"客我"是呈现在外部世界中的社会的自我。主我与客我交互作用,自我观念才得以形成。
2.客我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