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2022-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卧雅斋

【礼论】 

昔者商、周之际,何其为礼之易也。其在宗庙朝廷之中,笾豆、簠簋、牛羊、酒醴之荐,交于堂上,而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周旋揖让,献酬百拜,乐作于下,礼行于上,雍容和穆,终日而不乱。夫古之人何其知礼而行之不劳也?当此之时,天下之人,惟其习惯而无疑,衣服、器皿、冠冕、佩玉,皆其所常用也,是以其人入于其间,耳目聪明,而手足无所忤,其身安于礼之曲折,而其心不乱,以能深思礼乐之意,故其廉耻退让之节,睟 zuì 然见于面而盎然发于其躬。夫是以能使天下观其行事,而忘其暴戾鄙野之气。 

至于后世风俗变易,更数千年以至于今,天下之事已大异矣。然天下之人,尚皆记录三代礼乐之名,详其节目,而习其俯仰,冠古之冠,服古之服,而御古之器皿,伛偻拳曲劳苦于宗庙朝廷之中,区区而莫得其纪,交错纷乱而不中节,此无足怪也。其所用者,非其素所习也,而强使焉。甚矣夫,后世之好古也。  

昔者上古之世,盖尝有巢居穴处,污樽抔póu  饮,燔黍捭豚fán shǔ bǎi tún,蕢桴kuì fú  土鼓,而以为是足以养生送死,而无以加之者矣。及其后世,圣人以为不足以大利于天下,是故易之以宫室,新之以笾豆鼎俎之器,以济天下之所不足,而尽去太古之法。惟其祭祀以交于鬼神,乃始荐其血毛,豚解而腥之,体解而爓之,以为是不忘本,而非以为后世之礼不足用也。是以退而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fǔ guǐ笾豆铏羹xíng gēng,以极今世之美,未闻其牵于上古之说,选煗nuǎn而不决也。且方今之人,佩玉服黻冕fú miǎn而垂旒chuí liú拱手而不知所为,而天下之人,亦且见笑之,是何所复望于其有以感发天下之心哉!且又有所大不安者,宗庙之祭,圣人所以追求先祖之神灵,庶几得而享之,以安恤孝子之志者也。是以思其平生起居饮食之际,而设其器用,荐其酒食,皆従其生,以冀其来而安之。而后世宗庙之际,皆用三代之器,则是先祖终莫得而安也。盖三代之时,席地而食,是以其器用,各因其所便,而为之高下大小之制。今世之礼,坐于床,而食于床上,是以其器不得不有所变。虽正使三代之圣人生于今而用之,亦将以为便安。 

故夫三代之视上古,犹今之视三代也。三代之器,不可复用矣,而其制礼之意,尚可依仿以为法也。宗庙之祭,荐之以血毛,重之以体荐,有以存古之遗风矣。而其余者,可以易三代之器,而用今世之所便,以従鬼神之所安。惟其春秋社稷释奠释菜,凡所以享古之鬼神者,则皆従其器,盖周人之祭蜡与田祖也。吹苇龠,击土鼓,此亦各従其所安耳。 

嗟夫,天下之礼宏阔而难言,自非圣人而何以处此。故夫推之而不明,讲之而不详,则愚实有罪焉。唯其近于正而易行,庶几天下安而従之,是则有取焉耳。 

译文:

论礼

以前在商、周的时候,怎么会以为礼是件容易的事情呢。礼在宗庙祭祀朝堂议政中无所不在,笾豆、簠簋fǔ guǐ、牛羊、酒醴 lǐ 这些祭品的奉献,交到庙堂之上的时候,天子、诸侯、大夫、卿、士所有人围绕着作揖礼让,献上酬谢并多次的跪拜,在堂下制作雅乐,在堂上行礼仪,华贵大方和睦恭敬,一天到晚也不紊乱。那么古代的人为何知道礼是如何繁琐还要不辞辛劳的的施行呢?因为在那个时代,天下的所有人,只有已经习惯了才不会产生疑虑,衣服、器物、帽子、佩玉等,都是人们的日常用品,所以当人们施行礼仪的时候,耳聪目明,并且手脚没有不顺从的,当人们的身体处于施行礼仪的复杂多变的时候,而他的心思却不会慌乱,因为能够深刻感受礼乐的意义,所以人们的知廉耻懂退让的规矩,很温润自然的表现在脸上并且很兴奋的亲身施行,认为这样可以使天下人看到如此的施行礼仪,而忘记他暴躁粗野的天性。

到了后世,风俗发生了变化,更重要是经历了数千年后到了今天,天下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天下的人,还都记录着夏商周三代礼乐的名字,和其中详细的内容,并练习要求的动作,戴古代的官帽,穿古代的衣服,并且还使用古代的器物,曲背弯腰地辛苦在宗庙朝廷的中间,一心一意地去做却得不到要领,虽然错综复杂却不符合规范,这就没有什么可奇怪了。他们所使用的礼乐,不是按照他们的本性而做出来的,而是牵强附会做出来的。过分地这样做,只是证明后世是崇尚古代礼仪的。

以前在上古的社会,人类只有居住在巢穴之中,用肮脏的酒具甚至手捧着喝酒,对食物进行简单的加工,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敲打着土鼓,认为拥有这些就完全可以完成从生到死的过程,而再没有更多的想法。到了后世,君王们认为这已经不足够显示天下更大的利益,所以就重新建造宫室,重新添置了笾豆鼎俎等祭祀的器具,以满足天下人的需求,把很早前的做法全部废除了。为了把祭品奉献给鬼神,才开始献祭动物的血毛,在全牲祭祀分解后要用新鲜的生肉,切割后牲体祭品要半熟。以为这样就是不忘本,而不是认为后世的礼节不够用才这样。所以就撤下了猪狗牛羊的肉,实际用用礼器盛上五味的羹肴,以来极力展现当代物质的丰盛,从来没有听说被上古牵累限制的说法,难以选择而不能决定的。并且现当今的人们,佩戴着玉佩穿着祭祀的服装帝王的冠冕拱手行礼而不知道如何去做。而天下的人,也只是看见了仅笑笑而已,这怎么可以还期望他们因感动而发出以礼仪治理天下的心思呢?而且还有更不让人安适的事情,也就是宗庙的祭祀,圣人追思先祖祈求神灵的原因,大都认为能够得到帮助并且先祖的神灵也能享用他们的祭祀,因为这样就可以安抚后世孝子们的志愿。因为回想先祖平生饮食起居的情景,所以就准备了使用的器物,祭献的酒食等,都是依从他生前的样子,以来期望他的来生能安适享用。而到了后世祭祀宗庙的时候,还都用三代的器物,这就让他的先祖终将不能得到安适了。因为在三代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是席地而坐,所以使用的器物,按照各自不同的需用,而制定了高下大小不同的规格。而今天的礼仪,因为坐在床上,并且吃在床上,所以使用的器物不得不有所改变。即便是三代的圣人生活在今天来使用,也要让他感到便利和安适。

所以说人们在三代时候看待上古,就如今天的人们看待三代。三代时候的器物,已经不可重复使用了,而三代制定礼仪的意图,还是可以仿照和效法的。在宗庙祭祀的时候,用牲畜的血和毛来献祭鬼神,并且非常隆重用牲畜的半体来祭祀,这样就可以保存先人遗留下来的风俗啊。除了这些,剩下的事情,就可以替换三代的器物,用当今使用便利的器物,可以让鬼神得到应有的安宁。只有在春秋两季社稷祭祀的时候学校设置酒食来祭祀先圣先师,凡是可以得到古代鬼神帮助的,还都要延续用原来的器物,就像周朝时候祭祀神农、后稷和种田的祖先那样。吹芦管、击打土鼓,这也是依从礼仪的安适需要啊。

啊,天下的礼仪宏远广阔而难以言 表,自己不是圣人又怎么会知道如何去做呢。所以说推求起来还不明白,讲解起来还不详细,这样来说我实在是有罪过啊。只要礼仪向着正道并且容易施行,天下大多数人感到安适并且能够依从它,这就是礼仪的可取之处吧。

读后诗评

知礼而行敬圣贤,前人承古我承前。

鼎簋重器祀宗庙,礼乐从安万世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