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说出了迟到的感恩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7317/7da95ea48d23cacd.jpg)
10月1日,国庆节。
一大早,我就收到陆子的微信。
他从魔都回来了,下午来南通接我,一起回如皋,看望吴老师陈老师夫妇。
早在两个星期前,我就和他约好了,国庆节,我们一起回老家。
陆子,是我初中的同学,在一家外企工作。他颇有经济头脑,业余时间投资理财收益丰厚。而吴老师,是我们初中三年的班主任,教我们数学。陈老师是吴老师的夫人,一直教我们英语。他们夫妻俩曾共同管理过我们班级,陪我们一起走过了三年的少年时光。
一进老师家门,吴老师就告诉我:“小野你来得真巧,好有口福哦。我侄儿刚送来几只壮壮的大闸蟹,晚上就蒸给你们吃!”
“对了,我还藏了两瓶朋友从台湾带来的58度的高粱酒,绝对够劲儿,你和陆子正好陪我喝两杯!”
一别经年,师生相见,时光多多少少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和身材。我看到,年已半百的吴老师,生出些许白发。但岁月丝毫未能改变的,是他那爽朗的个性和诚挚的热情。
身为资深吃货,一听到大闸蟹,我连忙答应留下吃晚饭。只是看到自己圆滚滚的身子,又有些难为情,于是,嘴上佯装喊道:“我再也不是当年的那根‘小豆芽’了,我已经是一只‘大土豆’了,再给我吃吃吃,我只能胖得滚着走了!”
话刚出口,我就看到吴老师和陆子笑作一团。陈老师正从厨房间,端出切好的水果,听到我的声音,也在笑。她连忙招呼:“小野,陆子,快来吃水果,这是健康食品,多吃点没关系!”
二十五年过去了,陈老师倒真的没多大变化。她一如往昔般,苗条端庄,知性优雅,还是我们心中美美的女神模样。
吃着陈老师细心削成片儿的雪梨,感受那脆爽甜润的滋味,似乎比在别处吃来,滋味更胜许多。
其实,这天下的雪梨,大致都是相似的吧,可不知道为什么,在老师家吃起来,味道总是好些。
就如同,从前上学那会儿,尽管外婆已经为我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可我却常常,吃不了几口就不想吃了,总爱溜到老师家蹭饭。
那时的我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是个典型的假小子,有一些懵懂,又有一些顽皮,还有一丝孩子气的天真与狡黠。初中,我是从外乡来这个港口小城借读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平日里,我住在学校附近的外婆家。而老师的住所,离外婆家只有几步之遥。
外婆,很是悉心地照料我的饮食起居,但她管不住任性的我。那些年,我放学后喜欢到处游逛,热衷结交朋友,幸运的是,我也总能得到一帮大哥大姐的多方照顾。
我和同学们日夜混在一起,不太爱回家。那些年,我在烨子姐家呆的时间最长,我俩经常同锅吃饭、同屋看书、同炕说悄悄话。我还和云姐、琴姐、霞姐同吃同住过。
有时,在外面跑动得太多了,成日不着家,外公就会发火。我只有假装斯文地在家呆着,拿出书来读。实在无聊了,我就会溜到老师家去玩儿。去老师家,外公总不会反对的,他知道,老师对年幼的我,总是很照应的。大人们以为,我是去请教难题的。他们哪里知道,我心里的小九九。
那时,瘦小的我虽然还没长开,性格也如同男孩般倔强,可已经开始朦胧地知道,友情和爱情,是有区别的。我偷看过好多本琼瑶和岑凯伦的小说,还模仿席慕容的风格,写了好多首情诗。
我已经有了偷偷喜欢的男生,只是,不知道,他会不会喜欢我这个,成绩冒尖却浑身长刺的学习委员。我写下的那些个情诗,写了却,无处可读,无处可寄,无处可藏,最后,都被我,在深夜,偷偷点燃那盏自制的蜡烛灯,烧成了灰烬。
现在想来,小小的我,心里向往的爱情的模样,大概就是吴老师和陈老师一起说话吃饭的样子吧。所以,我总是控制不住地,有事没事地粘在他俩身边。
那三年,二位老师只要看到我打他们屋前经过,总会问,要不要吃点东西?我也总会点点头。
我永远忘不了,站在老师家灶台边的日子。那是我一生中,最为难忘的幸福时光。
记忆里,我一边啃着陈老师递给我的糕点,一边等着吃吴老师煮的咸菜鸡蛋面。
面熟了。只见他,先将面条,捞在一个容量比蓝花边碗还要大些的的白色搪瓷盆里,然后盛起煮熟的鸡蛋放在面上,最后再舀几小勺咸菜汤料,滴上几滴麻油,端给我吃。怕我吃得急,他俩总会异口同声说,慢些啊,小心别烫着。我嘴里吸着味鲜汤美的面,没空说话,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回应。不时,我也会,抬头望上他们一眼。
那时,风华正茂的他们,长得真是好看极了。帅气的吴老师和韩国明星张东健十分相像,他在篮球场上的飒爽英姿,不知迷死过多少加强连的少女少妇。而我们的陈老师,比起年轻时的赵雅芝,无论颜值还是气质,都毫不逊色。她的一口英语,那才叫标准的伦敦腔,甚是悦耳动听。
他俩是大学时期的恋人,从师范学院毕业后,陈老师跟随吴老师来到了这所港城中学。当时,他们不过二十二、三岁,还没生孩子,可小夫妇俩管起我们这帮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很有方法的。教学抓得那叫一个紧,但对我们生活和心理的关怀,又非常人性化。
他们的教学,不教条,不死板。他们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更像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他们非常喜欢我们这帮孩子,是那种打心眼儿里的疼爱。
他们说,我们这个班的学生,很有灵气。孩子有孩子的天性,不能抹杀。他们尊重我们每个学生的个性。
他们还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过,做什么事都要张弛有道,有了正确的方向,还要有好的方法,不要一味蛮干苦学,要多思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的话语,让我受益终生。那时,尽管我的课外时间都用在交朋友、看杂书和听小广播上了,可我的成绩一直很好。哪怕,初二几何入门时,我曾在数学上掉过队,年级排名掉到了十名开外,可我还是在不久后,稳稳地站在了第一梯队的方阵。
我初二成绩下滑期间,吴老师从未批评过我。除了耐心讲解过几道证明题外,他都没过多提起过我的数学成绩。与分数相比,他似乎更关心我吃得好不好,过得开心不开心。他对我们每个同学,好像永远都充满信心。
初三结束,中考。我们班成绩果然不错。海子和小峰,提前被县中录取。大部分同学,也都考上了不错的高中。
颖姐,陆子,还有我,最终以高分,考上了中专。当年,考上分数线奇高的中专,就意味着可以吃上国家粮,可以有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这对于,出身于村镇普通家庭的我们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转折。
后来,我也在网上看到有不少言论,抨击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农村初中的孩子拼命考中专的选择。无非说什么目光短浅、人才流失之类。
我在想,喷唾沫星子的这帮“理论家”,他们估计都没在当年的农村呆过,他们一定不了解,当年一户普通农村家庭生活的不易。他们不会懂得,高谈“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时,也要先填饱肚子,才能将口号喊得更为响亮。
再说,人生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据我所知,我们当年的一批中专生,很多人后来都参加了继续教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了相关领域的高级专家,还有的,当上了作家、企业家。我想说,一个人的最初学历,并不能决定他(她)的一生。机遇,永远在等待有才华又足够勤奋的人。
至今,我的内心都无比感谢吴老师陈老师等恩师。他们当年对我无私的关怀和教诲,让我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得以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这不仅指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更包含了,对待人生、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而今,我已年近不惑。可以说,走出初中校门后,我看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也遇见过,很多人,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伤痛。
不过,总的来说,我的人生底色,永远是明朗坚强、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我想,这离不开年少时,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
也许,在老师的众多学生中,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我,始终都在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善待他人、带有暖意的人。我,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恩师。
年轻时,总想对我的恩师,郑重地说声,谢谢!可当年,却怎么也开不了口。那时的我,其实在内心,总希望自己能再优秀些,“衣锦还乡”似乎才能给老师争光。
现在想来,那些年的我,多么可笑。老师,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改变和成长,给我们打开了飞向宽广天地的门窗。但是,老师,也是那个,在别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的如同亲人般的人。
就好似,二十五年前,在那个物质尚匮乏的年代,哪怕我考砸了,吴老师和陈老师,依然会为我做一大碗鸡蛋面一样。
那碗鸡蛋面的味道,就是,经久不变的,爱的味道。
谢谢您,敬爱的老师!
请原谅,在多年,多年以后,我才说出了这声,谢谢!
尽管,这两个字,即使说出来,与老师的恩情相比,也还是太轻太轻。可寻遍这世间,又无其他词,可以替代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
就让我,在这举国欢庆的祖国生日之际,送上心中最诚挚的祝福,愿我智慧明澈、勤勉善良的恩师,永远年轻,永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