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
小区楼下是一个花园,花园一角摆放了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旁边有一块水泥斜坡,大概45左右坡度,2米多点长。
周六,儿子骑着他那辆三轮小自行车来到这里玩耍,他将自行车搁在一边,跑去玩了一会滑梯。这期间,陆续来了两个5~6岁男孩和三个儿子幼儿园小班的同学。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骑着两轮自行车,儿子的3个同学都骑着和儿子差不多的三轮小自行车。
两个大点的孩子直接开始比赛,看谁能骑着车子更快冲上斜坡顶。儿子和他的几个同学觉得好玩,也开始骑着他们的三轮自行车冲斜坡。四个小家伙第一轮都没有成功,第二轮有一个勉强冲上去了,儿子冲到第三次还没有上去。我发现儿子每次都是挨着坡底出发,一开始就是上坡,根本没有距离和余地冲刺,缺乏加速度和冲力,当然吃力和难以成功啦!面对儿子看向我的无助目光,我不自觉地开始指导儿子,让他退到坡底2~3米的地方开始加速上冲,一次就成功!看着儿子开心的笑脸,我内心也有点小得意。
6~7个小孩挤在斜坡这一块地方,又没有按顺序排队,情况很快有点混乱。有的快冲到坡顶时,窄窄的坡顶还拦着自行车,为了避免相撞,只能骑着车子倒退,倒退过程中,又阻住了后面开始上冲的孩子……这时候的儿子又开始不断寻求爸爸的帮助,总是问“爸爸我现在可以冲上去了吗”、“我现在可以下来了吗”。不耐烦之时,我忽然醒悟,儿子现在完全依赖爸爸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上冲,什么时候下坡,根本没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如果事事如此,长此以往,这后果有点不敢想象!我立刻改变自己,不再告诉儿子什么时候开始冲坡,什么时候下坡,而是鼓励儿子自己判断。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各种各样的帮助——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情感上的、人际关系上的,等等。家长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帮助的分寸。很多的家长,往往出于爱或担心,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急于插手,为孩子解决问题,从而走入了误区,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列问题。
一是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削弱孩子成长的心理力量。比如说孩子遇到人际问题时,父母往往会出面干涉,对孩子说“你应该……”、“下次你就……”。父母能倾听孩子的诉说与问题,能陪伴孩子,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主动提出建议,就会给孩子一种暗示,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不够聪明,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
二是让孩子缺少锻炼的机会,影响了孩子能力的成长。尝试与犯错是孩子能力成长的必要方式,就如我经常举的捡皮球的例子:一个小孩把球踢到一个坑里,他先是像以往捡掉到地面的球那样,习惯性地直接用手去够,够不到,然后用一根棍子够,还是够不到,后来把水灌进坑里,球浮上来了,才拿到球。如果皮球一踢到坑里,孩子捡不到,家长就去帮他把皮球捡起来,孩子根本用不着去思考怎么捡这个皮球,也不会去尝试各种方法,当然也不会犯错误,但他也没有学会怎样捡掉到坑里面的皮球。捡皮球是如此,其它的能力成长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如果一遇到问题,家长就去帮孩子,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孩子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亲历机会,缺少了至关重要的自身体验,缺少了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也就无法成长与提升。
三是让孩子形成了强烈的依赖,难以适应环境。如果一个孩子自小就有父母给穿衣服、刷牙、叠被子,那么不但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会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离开父母,他们的生活就会无法自理;又比如,一个孩子如果都由父母帮他制定学习计划,上网查收老师布置的作业,协助他完成作业,敦促指导他完成任务,那么这个孩子对于怎样独立学习就会毫无概念,上了大学,他就很难适应大学里的学习环境了。
家庭可以说是孩子走向社会竞争之前的一个训练场,家长总是包办孩子的事情,使得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那么当他步入社会后难以独闯天下就在所难免了。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把成长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多给一些尝试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从而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
所以,父母要从控制自己开始,让孩子独立做事,可以参考著名心理教育专家罗淼提供的以下几点:
(1)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不要插手,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孩子天生就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总会摸索到做好的方法,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2)不要拿孩子的年龄当理由。孩子是会做事的,但父母不给孩子施展的空间,慢慢孩子就会变得不会做事了,如果不想让孩子出现像报纸上所说的“初中还不会洗袜子”的状况,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习惯,让孩子动手叠叠自己的小被子,洗洗自己的小手绢都可以锻炼孩子。
(3)父母对孩子不要操之过急,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坏毛病自然也是渐渐消失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可以适当指导他怎样去做,但不要代替他去做,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提示:再给你5分钟的时间,因为我们还有另一件事要做。孩子有一定的紧迫感就会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