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简友广场

如果我们还活着

2020-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点九末

荣格说,相信婚姻制度的是男人,而非女人。女人之所以向来不信任婚姻制度,是因为她们只把热情投注在情感关系上;关系才是她们想要的。而女人会喜欢婚姻制度,先决条件是她们在这制度中觉得幸福。否则,她们会立马生出许多有违传统的想法。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摆脱人格面具的考量。

关于女性成长的话题我们在生活各个方面讨论过很多,很多女性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渴求成长,而另外一部分仍然在看着风平浪静的生活轨道上,按部就班着。

当然,并不是一定要说谁对谁错,而是处在社会洪流中,一叶障目,很难看清楚事情本来真正的面目。

就像前几天张校长怒斥自己的学生当全职太太一样,网上不乏“讨伐”这位校长的“不尊重人格”,但也有很大一部人指出,地处偏僻山区,又没有娘家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女性,在做全职太太以后面对变故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现实的问题没有人帮她去解决,所以,还是支持张校长的做法。

由此可见,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及地位仍然不太乐观。

这两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耳光》,影片中,女主是一个非常全能且称职的全职太太,不仅能照顾好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丈夫工作需要见的人以及准备什么资料她比丈夫还清楚……她也享受于这样的生活方式。

故事的转折是在在丈夫庆祝调职的聚会上。丈夫突然接到不能调职的通知,恼怒之下与来报信的人发生了冲突,在纠缠不清的状况下妻子过去想把丈夫拉开,丈夫在混乱的状态下当着众人的面给了妻子一个耳光。

之后,女主便陷入了长久的离婚官司中。

按照常理,仅仅一个耳光是不足以让一对恩爱的夫妻离婚的,而且还是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但是,越到后面女主越坚定的要离开,原因很简单——别人的态度。

女主挨了那一记耳光以后回到房间抽泣,女主的弟弟首先不以为然,指着女主说就一记耳光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女主的婆婆也是冷漠的说了一句,你是女主人,外面还有那么多客人,这样在房间里呆着晾着客人不礼貌;女主的妈妈,也只是一味的重复,女人要学会忍耐。

送走所有的客人整理客厅后,女主回到卧室,却发现丈夫早已鼾声如雷。第二天起来也是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女主失望了,她终于明白原来自己那么多不重要。

然而,当她提出离婚的时候,除了女主的爸爸给予了支持,其他人都很错愕,仅仅一个耳光而已。女主的丈夫威胁她离婚将得不到一分钱财产,还埋怨女主太作,扰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女主的妈妈更是哭天抹泪要女主学会忍耐。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打官司、发现怀孕、抚养权争夺等事情后,终于离婚了。

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的时候,丈夫第一次诚恳的跟女主道了歉,他说“是那天法官的话提醒了我,他说,如果那天来劝架的是我的母亲,或者我的妹妹,或者其他任何一个人,我还会那么做吗?我知道我不会。你不在这么长时间,我才知道每天早上要很早去拿牛奶,你每天给母亲测量血压的电子产品我根本不会用……原来我一直轻视你的所有。”

女主在去跟婆婆道别时,说“我一直以为你们爱的是我,其实你们真正对待的只是他的妻子这个身份,而不是我”。

影片的最后,一切都协商好后顺利的离婚了。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女性地位异常的低,可是离婚率却不到百分之一。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影片中女主的坚定和果敢是我非常赏识的,在那样一个甚至所有人都反对,与那个社会不容的状况下,女主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一个个小的耳光中“小题大做”,保存了自己一个作为人的尊严。

玛丽•露薏丝在《公主变成猫》之中有这么一句话“与其说张力位于善与恶之间,不如说张力位在非个人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独特的生命力与天性之间”。影片中的女主对抗的是夫为妻之天,女人学会忍耐、三从四德这种社会观。而在对抗之外,她走的恰恰是女性独立之路,一个作为“人”应当受到的正确待遇。

而这些,不是善,也不是恶,仅仅是一个“人”的选择。

我们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而没有勇气去改变呢?

引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每个人都会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活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