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窗子:一砖一瓦一城墙,也曾是古人们的家国天下
小的时候,陪着外公外婆看《西游记》的时候,就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唐僧他们一行四人取经路上所走过的地方,都会觐见他们的国主,然后我们总可以看到唐玄奘很有礼貌地说一句:“陛下贫僧来自东土大唐.......”。
曾经一度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叫国主“陛下”呢?后来,再多看几部古装的电视剧,发现有的电视剧里称呼国主又叫“主上”,“皇上”.....
长大后有了解过,这些都是人们对皇帝的一种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称呼就没去问了。时至今日,当我拿起小西的《李渔的窗子》这本书,我才从其中找到了这个疑问的答案。
《李渔的窗子》这本书是“雅火书系”系列书籍的其中一本,这次聚焦的是中国的传统建筑的美。所谓“雅活”,从古至今,都存在于中国国人的审美里。
就像序文里说的,古人有“九雅”:曰焚香,曰品茗,曰听雨,曰赏雪,曰候月,曰酌酒,曰莳花,曰寻幽,曰抚琴。
古人还有“四艺”:品香,斗茶,挂画,插花。
你看,这份“雅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仔细看了看自己,不到万分之一。焚香刚学,品茗岁一直都有,但只是满足于入口的第一感觉,听雨就困,长这么大见过雪,也曾抬头仰望明月,但也只是想着,有多少个人和我们共同赏过这一轮的明月,至于酌酒,莳花,从未尝试过,而寻幽倒是还有做过这事,也曾为寻幽之后遇见新一番的天地而内心充满着感动。而抚琴,最多只能是听众。
所以,和古代的文人相比,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虽然事事方便,但却少了这份“雅活”。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如今重新看看,确实在其中看到了很多我们以前很少关注的美。就拿我的家乡的老式村落建筑来看,虽然没有洋房的洋气,但是你可以在其中的每一个角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甚至从屋檐的雕花,你便能够看懂这背后的很多的故事。
而传统的建筑,从每一扇窗户,门前的每一级台阶,再到屋顶的瓦片,甚至是房屋构成的墙。从古至今,从无到有,细细看看,原来一砖一瓦之间,都是人类进化的痕迹,都是人类生存需要的反映。
几千年的岁月里,我们回头看看那些传统建筑,它们仿佛就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只是今天的我们忘了。
但是,只要我们把他们记起,它们就会一直都在。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01 自古文人爱阶前
自古文人爱阶前,可是我想说的是,爱阶前的不仅仅有文人,我也很喜欢阶前。
小时候,在潮汕的传统建筑“厝”里,在步入中堂之前总有一个天井,然后我们拾阶而上,来到中厅,但是我却总是很喜欢坐在阶前,有时候是早晨,有时候是傍晚,然后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屋外。
或许是这种房屋构造的特殊性,总是那么的通风透气,所以就这么静静坐着的时候,总是那么地舒服。然后思维放空,天外飞仙。
这是你在其他地方都不曾有过的体验。日常生活的紧张节奏,忙而紧凑,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夏日炎炎的黄昏,就这么坐着,一直到很久很久。多年以后,我依旧可以记起,生命里那些在阶前坐着的时光,还有那时候陪着的人。
台阶的演变,从最初的上古黄帝开始,到后来的西汉台阶分东西,分尊卑,这一级一级的台阶俨然成了身份的象征。台阶的高度越来越高,位于台阶的最顶端的便是越尊贵的身份象征。这也是后来古代帝王称“陛下”的由来。
所谓“陛下”,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说到,“陛,升高阶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陛”指的就是最高的台阶,专门用来指皇帝的正殿台阶。
对于古代帝王来说,一级一级的台阶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对于老百姓而言,阶是房屋中的一种设计。在现代的生活中,阶梯同样寓意着攀爬,或许每个人,当你的心中有所追求的时候,注定是要爬过这一级一级的台阶,才能到达我们想要去往的地方吧。
关于台阶,既是“天街夜色凉水水”,也是“新春阶下笋芽生”,也可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庙堂,是江湖,也是当下的每一个小美好的瞬间。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02 瓦里的生活理想
小时候除了爱坐在阶前,也曾在下雨的时候,冒着被大人骂的风险,依旧站在阶前,看着天上的雨水顺着屋檐哗啦啦地落在庭前,在房屋的四角有四条开口的鲤鱼,水就是从他们嘴里流出来的。
曾很好奇,为什么他们嘴里的水那么多,是一直储存在上面的吗?为什么之前没有见过呢?带着很多的小问号,看着看着就长大了。
后来才知道了那四条鲤鱼的作用。而我好奇的除了那四条理由,还有屋顶的瓦片。说来也是奇怪,那座房子以前没人住的时候,屋顶上的瓦片黑黑的,特别地老旧。
当主人回来后,住一段时间,当你再次抬头看它的时候,仿佛有了光泽。阳光的照耀下,还有点反光。这是不是说,瓦片的生命力也和房子的人气有关系呢?
瓦片的诞生,大概就是人类从以前的游牧,居无定所开始向着安家转变的见证吧。我们总说房子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所以这一砖一瓦大概包含着是我们对家的期待,对安定的期待,对生活的期待,对一处避风雨的处所的期待。
这放在今天,依旧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我们这么努力,无非也是希望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一砖一瓦,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避风港。
而瓦片里的图案文化,更是文化的传承,民族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图案,看到每个时代不同的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
一砖一瓦,看似并不贵重,却是非常重要。和今天的房屋直接用水泥板铺成的不同,它有更多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在其中。不可否认的时候,在那样的房子里,我们人住着是更加的舒服。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03 墙里的人生哲学
说到了房屋中的墙,我们不难理解它存在的意义。是安全,是界限,是一墙之隔,也是墙里墙外。
一堵墙,隔绝了里面和外面。墙外的人好奇墙里的风景,墙里的人对墙外的世界也是心生向往。
最初,墙的出现,是和抵御外敌相关的。古人们修筑城墙,就是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者,保得一城的平安,保得重要的人的人的平安。就像我们熟知的万里长城,也是一墙一墙筑起来的。
就像书中讲的故事,相传在南北朝时,大夏国的国君赫连勃勃营建他们的都城,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人员是他的得力干将叱干阿利。他采用的筑墙方法就是“蒸土”,而检验这座城墙坚不坚固的方法就是用枪锥来刺墙,如果这座城墙被刺进去一寸,就会把修筑这座墙的工匠杀掉,而如果刺不进去,就会把那个负责刺墙的士兵给杀掉。
想想,当时的画面是多么的惨烈。大概也是因为这样,这座白色的赫连城到如今,依旧屹立在西域不倒。
从一座城的建设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理念用到我们人的身上。城墙之所以经过千年不倒,就是当时的人们把墙壁建得非常坚固,刀枪不入,所以哪怕时光流逝,那些好的东西依旧存在。
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到:“国之宜固者城池,城池固而国始固;家之宜坚者墙壁,墙壁坚而家始坚。其实为人即是为己,人能以治墙壁之一念治其身心,则无往而不利矣。
如果一个人能以筑墙的恒心和毅力来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身心,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得是多么的优秀。
所以,你看,从一座墙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修养目标。
外围坚固,则国家坚固,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砖一瓦一墙,或许从未引起你的注意,但是这其中,却有着很多被我们忽略的智慧和传承。从建筑的本身,从文人的笔墨,再到名人轶事,我们再看看这些传统的建筑,它们来之不易,却也一直都在。
而我们这一代人,更是需要学会从这些传统的建筑中体会它们的美,领略我们自己的传统美学,如果有能力,把这种美继续发扬下去。毕竟,这一砖一瓦一城墙里,也曾是古人们的家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