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印象
前文并非完全瓜皮,互联网和政治都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也是惊人的相似。作为「实然」的互联网和政治现实当然没有那么美好,但并不能因此推出某些「应然」没有存在的必要。况且事实上我们也已经在某些原则的指导下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说明这些精神作为「应然」可以很好的存在。当然,未必在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可以直接套用,忽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往往是理想主义的一大问题。
本文主要谈论个人对中国互联网的一些印象。
专业的分析请看
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解读中国互联网特色
2017必读报告:中国互联网未来5年趋势白皮书
前者由阿里研究院发布,后者由腾讯科技旗下企鹅智酷发布。两者对照起来看颇为有趣,我顺便翻看了一下两个智库机构的其他报告,差别非常明显。我就先谈谈这个。
阿里和腾讯
阿里更关注一些「宏大叙事」,价值观上也更加理想主义,较多谈论「平台」「普惠」,往往呈现二十年三十年的愿景。腾讯看起来更现实一点,更关注当下的一些细节,并且往往与商业直接挂钩,甚至足以直接指导某些人创业。
王小川在做客「十三邀」的时候谈到腾讯和阿里的企业文化,说腾讯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的空间,对未来没有什么清晰的图景。在阿里那里未来的世界却非常清晰,而且马云的个人色彩很浓,很难复制。两家公司都很成功,但他个人更偏向腾讯的文化。
我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非常精妙的回答,说马化腾死了对腾讯基本没什么影响,但是马云死了阿里可能就撑不住了。
我们看腾讯会有QQ浏览器、QQ拼音输入法、「大家」、十三邀,但很难想象阿里去做这些东西。
这一切背后涉及到两种世界观,但是我们不谈。
百度
百度最近混得不太好,问题当然是多方面的。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PC时代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就是网络世界的入口,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事情显然发生了变化,众多的APP通向不同的世界,搜索引擎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有限。
百度贴吧本可以成为伟大的产品,像知乎、微博、头条都可能不会有生存空间。现在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产品是即刻。当然当年最大的社交平台其实是QZone,无奈腾讯似乎也放弃了它,PC端的界面已经万年没有更新了,深入的创作几乎不可能。
百度的技术含量其实是BAT里最高的。而整天强调自己是技术公司的多半技术比较有限。国内几家互联网公司里,清北的毕业生在百度的最多,包括中国OI界的里程碑式人物@楼天城,也在百度无人车部门干过。但是他后来离开百度和百度的首席架构师联手创办了小马智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百度的企业管理似乎有值得反思之处。
美团滴滴和摩拜
这些公司都被当作互联网企业,它们做的事更像是用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
这几家公司的成功从来不是因为什么创意,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剩下的基本靠运气。iPhone不是第一台触屏手机,YouTube不是第一家在线视频网站,共享乃至共享单车的概念更不是胡玮炜第一个发明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由合作共享的概念也并非互联网时代所独有,事实上像"Free Software "这样的提法也正是承自西方传统的权利概念,而与免费以及开源都相去甚远。
知乎和罗辑思维
不谈内容如何。知识付费这件事实在和互联网精神背道而驰,却也有着相当的合理性,只能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头条抖音和快手
说实话这几样产品我都不熟。但他们无疑是中国网民最大的时间杀手之一,以及近来互联网行业最大的黑马。张一鸣总爱强调工程师出身,只是在做产品,搞技术,似乎没有去想技术到底给人带来了什么。内涵段子被封之后的声明,话里话外也透出些委屈来。或许是我对张一鸣和今日头条有些偏见,我认为今日头条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但他无疑在互联网时代提了个好问题,当我们要靠数据定义自己,要让算法告诉我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要靠点赞慰藉情感,靠部落找到归属,靠空虚打败无聊,靠互相诋毁和攻击找到存在感的时候,互联网精神是不是已经彻底走向了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