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形成
小时候,我曾想当个流浪者,见识各种文化,体验各种生活,我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长大了,发现并不只流浪一条路可走,只要能满足好奇心,让自己有成就感和荣誉感,固守一地也没什么不好。
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或者说对你诞生的这个奇异空间的好奇心,是少年人形成世界观很重要的一股助力。这也就为什么欧洲的贵族总喜欢让下一代游学几年才踏上社会。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才是真实的,而不是空洞、纯想象的。
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许多事若非亲眼看,亲耳听,就不能内化成经验,进而成观念。有了世界观,你才能对世界的运转,有个了解;有了价值观,你才能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了人生观,你才能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才不会迷茫地闷头乱撞。
但养三观不容易,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浑浑噩噩。自己不知道要什么,就顺流而下抄别人:别人考研自己也考研;别人跳槽自己也跳槽;别人学车自己也学车;别人结婚自己也赶快相亲找对象。
从众在进化学上是极优的策略,但这策略在现代会拖后腿。
形成观念的开始,首先得知道你是怎么来的,人类是怎么来的,社会是怎么来的,科学是怎么来的,文化是怎么来的。没这些打底子,世界观怎么来?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更无从谈起。
世界观就是你对周围环境作何理解。譬如你生在中国,“中国”二字,你怎么理解?这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疆域,还是历史形成的既定族群?还是由现代“中国公民”所组成的集合?又或是“中国人”都相信的一个意向(或者说符号)?
单单一个国家的掠影,就需要极大的历史输入。而要形成对世界的印象,各个文明的制度文化就都要有所了解,甚至要能归纳出几种主流文明形态的异同。这样,才能算是有了形成价值观的材料。
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些思辨,尤其是道德上的。人的道德感,很多时候是为集体利益所熏陶出来的一种无意识行为,简单讲就是为了大家都生活得更好更舒心,但这种标准在变化成法律的过程中,有了变化。
道德是相对的,法律是绝对的,道德是模模糊糊的,法律是非黑即白的。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法律上无罪,道德上却有罪的行为,你该如何判断,就考验你如何加工你的世界观材料,并用以思辨出一个价值标准了。
等到你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并能依此来做判断时,你的生活该怎么过,你的路该怎么走,还不清楚明白吗?
前一阵同学聚会就有人问我:“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女生啊?”我想了想回答:“三观合。”
人家接着问:“你的三观是怎样的?”我只能哑口无言。
不是没法讲,是不知从何说起。我二十几年的生活,都是我观念的注脚。有些能记得倒还好,最怕的是那些刻到了骨髓中,形成了类似肌肉记忆的东西,那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三观形成后,我反倒对周边世界的兴趣大减,有了选择的能力,就不会继续对缤纷的五彩贪得无厌。弱水三千,也就只取一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