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幸福来得太容易
——为了消解孩子的“功利之心”,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一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教授的话自然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但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
其实,我们不只是在大学才开始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直到高中阶段,我们一直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这样做而已。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我经常有机会进入课堂。我常常发现,面对一年级的小学朋友,一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了表扬听话的孩子,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给“表现好”的孩子脸上贴一个“小五星”或者一个“笑脸”。起初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久而久之竟然习惯了。但后来的一天,我突然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孩子脸上有了贴贴后,立马转过脸去向旁边的孩子炫耀;而另一些孩子为了能得到这种贴贴,看到老师来了会立马坐好,装出很认真听课的样子,而一旦得到老师的贴贴,则复又进入原来的状态……
这,引起了我的忧虑:如果给孩子脸上贴贴纸,仅能达到“让孩子有资本向人炫耀”或者仅能达到“让孩子临时装乖”的效果,那么老师采用的这种简单的表扬方式和教育行为,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功利心。孩子天天在这种表扬方式和教育氛围的熏陶下成长,怎能不滋生“向人炫耀”或者“临时装乖”的功利之心?
二
我是六十年代末出生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和其他小伙伴们都很少有机会得到物质上的奖励。我还依稀记得,在我刚读小学的那几年里,大人是一个月才去赶一次集,想要大人给买点什么,我们往往得做一个月的乖孩子。有时候,我们得等更长的时间,甚至,从春夏之季,我们要等到过年……
我深深地记得,大人给我买的那个小皮球,我一直珍藏着玩了好多年……
我还记得,十岁不到的我,就学会了做弹弓枪,学会了削地螺,学会了用旧铁丝做铁环来滚着玩,甚至笨拙地用木工工具做了个小木轮车让小伙伴们轮流坐着推着在村巷里走……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们心中总对一些美好的事物心怀期盼,我们愿意用漫长的时间来幻想、用漫长的时间去等待,或者自己动手学着去创造。而在这漫长的等待里,或者在自己动手去创造的过程中,没人去“临时装乖”,我们拿来“向人炫耀”的,是我们心底里对未来最美好的期待。也许,正是在这漫长的等待里和自己动手去创造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个顽童渐渐完成了自我教育:我们渐渐学会了坚守,学会不断地用好成绩向大人证明,渐渐由懵懂少年变成了好学上进的小青年……
而后,我们学会了唱这样一首歌:“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
再后来,我们还会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三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不可能要求他们再去像我们当年那样去生活、去体验、去等待、去幻想。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在消解孩子“功利之心”方面,总还是可以做点什么的。
对低年级段的老师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给一些表现好的孩子脸上贴一张贴纸,是最常见的做法,运用得好,也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反对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
我只是觉得,老师在给孩子脸上贴贴纸时,还是要适当地注意一些方法。我们要关注过程,要看到哪些孩子很努力,哪些孩子学会了倾听,哪些孩子学会了观察、哪些孩子在开动脑筋思考,哪些孩子是真的很认真或者一直很认真。我们不要表扬一时的“装乖”,也不要满足于孩子做给你看;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要向人炫耀,我们对这些表现好的孩子要不断地提出新要求(达到新的要求之后再鼓励和表扬),要求他们学会坚持(譬如重点表扬那些几天里都表现好的孩子),不畏艰难,以培养孩子坚忍性。
而作为家长,在孩子想要你给他买什么物品时,也不要一味有求必应。孩子拥有的太多、所得来得太容易,都是导致他不会珍惜的主要原因。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期盼、学会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幻想,你得不断给他等待、期盼、幻想的机会,你得尝试给他一个漫长等待的时间,让他在漫长等待里有各种体验。
从没挨过饿挨过冷的孩子,怎知人间冷暖,怎会有幸福体验?一有要求就会被满足的孩子,哪里还要去坚守?
从不缺衣少食却从未体验过欢乐和痛苦,孩子的内心世界怎么可能丰盈?他又怎么会有信仰?
不要让幸福来得太容易!更不要满足于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幸福。
唯愿我们的下一代,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坚忍性;愿他们从小在心里播下一粒善良、仁爱、利他、奉公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