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124篇《唐风葛生》(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24篇《唐风 葛生》
【原文阅读】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参考】
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
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
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
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
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
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
百年以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
【字词注释】
(1)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2)蒙:覆盖。
(3)楚:灌木名,即牡荆。
(4)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5)予美: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6)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7)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8)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同“灿”。
(9)锦衾: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灿烂。
(10)旦:天亮。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11)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11)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
【诗歌赏析】
对于这篇诗主题的理解,历来各家稍有分歧。郑玄和朱子都说篇中女子的丈夫“从军未还,未知死生”,妻子在家想念他,并发誓死后要和丈夫葬在一起。现代学者闻一多、余冠英等人则认为这是篇悼亡诗。从文本自身来看,《唐风·葛生》当是一首悼亡诗。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是一种藤本植物,可以用来织布;“蒙”指遮盖;“楚”是荆楚、荆条。有一派意见认为,葛性柔软,必须攀缘他物而生,比喻女子依赖丈夫而活。但闻一多等人指出,葛布裹尸,是古时习俗。前一种意见着眼于夫妻关系,后一种意见着眼于悼亡。
“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可以说是“兴而比而赋”。这两句也可以直接理解成对墓地景象的描写。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规定情境,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作。
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这里的比兴意义是: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也有人将这句理解成死者长眠地下,孤单无人陪伴。
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几乎无以复加。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可它并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也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为之。夏天昼长而热,难熬;冬天夜长而冷,难耐。若是两个人,还可以依偎相慰,一个人便异常难熬。越是难熬,也就越发想念死去的丈夫。
后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椁。这是何等的忠贞与深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样的现代观念似乎也非常合拍。
【《葛生》学习的反思探讨】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这个东汉以来流行很广的对《诗经》的解释文献说,这首诗讽刺晋献公,就是晋文公重耳的父亲,说他“好攻占则国人多丧矣”,指晋献公早期开边拓土,灭同姓之国,灭异姓之国,在今天的汾河两岸扩张,把国土扩展得很大,但这是要征战死人的。
《毛诗序》解释《诗经》多从政治角度入手,但是诗篇反映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这首诗本身没有显示晋献公,没有出现这三个字,但是可能发生在战争多、人死丧比较多的时代。按照这种说法,它可能是女子怀念男子,也可能是男子怀念女子。
战争消耗了社会的能量,百姓的抵抗力弱,死亡率就高。当然,和平时期也会死人,要点不在这儿,要点在这首诗那种真挚的情感,以及营造的一种情境,就是前面的“葛生蒙楚”“葛生蒙棘”,笼罩在一片哀伤的气氛之中。
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很高,而且它开了一个传统,就是古代的悼亡这个题材。生死是人生常态,人与动物的i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对逝去的人有持久的怀念,这种特有的情感显示了人性的某种高贵。《葛生》作为中国传世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悼亡诗,对后世的悼亡作品有较大影响,被认为是古代诗歌中悼亡诗之祖。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葛,即葛藤,豆科,常与苎麻(荨麻科)混淆。
葛藤是解酒良方,因此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不过中医所说的“葛花”并非葛藤开的紫红花塔,而是老葛藤近根部开的乳白色干花,乃救命良药,十分罕见。
葛藤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尧舜时期,人们已经利用葛藤纤维制麻织布,《诗经》里就写到女仆采葛制衣的场景;周朝更是在中央设立“掌葛”一职,负责征收和掌管葛麻类纺织原材料。到了汉朝,解表名方“葛根汤”也被张仲景收录在《伤寒论》中。用葛根制成的葛根粉是传统的保健食品。
用在正当处,葛藤是大地的医生,优良的覆盖物。但是物极必反,运用不当的话,葛藤和菟丝子一样,会成为屠杀植物的凶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葛藤无声无息地占领了美国几个州的万顷土地,将当地的植物几乎全都挤死。野马一样狂野疯长的葛藤,所向披靡,凡被其蔓覆者皆枯死,因此它是需要缰绳约束的。
参考资料:
《一个人的草木诗经》,子梵梅,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2014年5月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东方出版社,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