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讲点“系统性”才好(上)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夜航西飞的小诺

--从“逻辑思维” 到“得到”:系统性的完胜

早就听说过罗振宇,也曾关注逻辑思维公众号,每天60秒的语音确实是有意思,但听了没多久就没有坚持下来(我不会告诉你,我就这样错过了“2016得到元年”☹),直到2017年5月偶然发现“得到”,“一见钟情、即刻转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我把原因归结为“得到”比“逻辑思维”更具系统性。下面,我就说说看:

一、栏目品类的系统化

“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罗胖一人撑起全场,虽然60秒语音到10分钟专栏五年来雷打不动,但是各期间内容相对发散,偶有系统性回顾,比如逻辑思维300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pat ~pat ~)。

“得到”的特色内容从《每天听本书》、《订阅专栏》、《精品课》三种音频+文本同步输出的方式着手:

1.《每天听本书》
从选书、编辑、录制、文本、脑图的一体化配套,暂且不论讲解深浅,选中每一本书最后呈现为“听本书”的时候,品质的基本一致的,时间长短也做了较好的控制,再辅之以系统性的分类、针对性的专题,个人体验完胜很多其他内容生产平台。

2.《订阅专栏》
时间跨度为一年,每天10分钟,由每个领域的专家或知名人士主理,最典型的就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Slogan是“只给你地道的经济学”,纵然“10个经济学家有11种不同的观点”,但薛老师要呈现的是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或见解,不论观点是否有所争议,但由一个主理人用一年的时间来编排,这种内部的系统性就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障。

3.《精品课》
同样也是由某个领域专家或知名人士主理人,短小精悍,就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比如:《六神磊磊读唐诗》(32节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8节课)、《如何成为演讲高手》等等。

二、专栏纵横的系统化

1.横向:重叠碰撞、差异互补
围绕经济金融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何帆大局观》、《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围绕商业商场的《刘润 5分钟商学院》与《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围绕读书品书的《万维钢精英日课》、《何帆读书俱乐部》、《刘苏里的名家大课》。

2.纵向:首季摸索、次季聚焦
从我中途订阅的部分专栏第一季内容来看,除本身就是针对学科开设并由大学教授进行讲解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等专栏外,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开始的第二季专栏更新,都能看出在第一季的基础上更为聚焦和体系化,典型的对比如下:

《得到》部分订阅专栏两季变化对比

三.其他方面的系统化

1.内容交互
比如会把各专栏老师介绍的开会的方法整理为开会的专题,把读书笔记的方法整理为读书笔记的专题,还有区块链专题等等;逻辑思维周末会选刊专栏内容;专栏老师之间会进行交互;专栏与每天听本书之间交互;线上内容与线下出版交互,等等。

2.功能支持
从用户第一天开始记录学习情况;从早期的学习记录,逐渐演变为知识账本,给与用户更为系统的平台学习支持,等等。

上面是我眼里“得到”的优势小结,“路转粉”的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早已荣升“得到大神”~
此回先说到这里,下一回《做事讲点“系统性”才好(中)》里,再说说“无处不在的系统性思维”。
敬请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