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读书

[历史]长安群像集录(4)第四章:李瑁的爱情(1)

2025-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杜春风

第四章 李瑁的爱情(1)

暮色渐沉,金箔贴饰的檐角依旧流淌着余晖,朱漆廊柱间垂落的宫灯心照不宣般依次点亮,瞬间整座府邸被映照得恍若白昼。雕窗外传来丝竹管弦奏鸣的声响,椒兰与酒液的馥郁弥漫在空气中,宾客衣香鬓影,环佩叮当,举杯对饮。

十七岁的寿王李瑁也在这席间,今日是他胞姐咸阳公主的大婚之喜,他自然要到场,只见他举着金杯正与宗室子弟谈笑风声。

“恭喜,恭喜......”李瑁不停地举杯还礼。

突然,他手中的金杯悬在半空,他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此刻,宾客的祝福之声他好像全然没有听见,琥珀色的酒液轻轻晃动,他的心跳得厉害。

“寿王,寿王你还好吗?”一个手持拂尘的小太监在他耳边小心翼翼道。

李瑁缓了好久慢慢道:“没事。”李瑁的目光始终落在一个人的身上不曾移开半分。 

只见那是位身着一袭天水碧襦裙,云鬓斜簪一支玉步摇,怀抱曲颈琵琶,十六岁上下的女子。

少女眉间的一点花钿灼灼似火,雪肤在灯影下泛着柔光,更令人心惊的是她眉梢眼角流转的灵韵——既有未经世事的纯真,又暗藏一丝不自知的妩媚。

全场渐渐安静下来,其他宾客的目光好像也被这少女吸引一般。而那少女却款款落座,依旧保持着优雅与从容,似乎外界的改变与她毫无关系。

只见她指尖轻拢慢捻,乐音如碎玉溅泉,时而清越如莺啼春涧,时而低回如夜雨霖铃。曲至酣处,她微微抬首,眸光流转间,仿佛揉碎了星辉,连庭中盛放的牡丹都黯然失色。

宴罢人散,李瑁仍独坐廊下怔忡。夜风拂过,他仿佛又听见那琵琶余韵,眼前尽是少女低眉拨弦时颈项弯出的皎洁弧度。

翌日黎明,他急趋母亲武惠妃殿中,言语间失了往日的从容:“儿臣愿求杨氏女为妃,此生非她不娶。”

原来昨夜咸阳公主大婚宴席之上,令李瑁一见钟情之人正是将会“掀起盛唐波澜”,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的杨玉环。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七月咸阳公主刚举办完婚礼不久,次年正月,李隆基又为他最宠爱的儿子李瑁举办了盛大的婚礼,一场属于李瑁和杨玉环的盛大婚礼,婚礼当天李隆基自然也会出席,那么他自然也会见到杨玉环。

高力士的脑海中浮现出过往的一幕幕,此刻他已经确定代替武惠妃的绝佳人选就是杨玉环。高力士得出这个结论后,按照21世纪的观念,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过历史和现代是存在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类的能动性所赋予的时空阈值,这也许就是“时代鸿沟”的体现,所以每每阅读前人的事迹,我甚至不清楚一些事物发展的行进方向是“倒退”了还是“前进”了。

一言以蔽之,脱离时代背景而论述的观点不具有说服性的。那李隆基那个家族的“婚恋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前有太宗李世民纳弟媳为妃,后有高宗李治立庶母武媚为后,再后来才有李隆基纳儿媳为妃的。所以在李隆基看来虽然不合适,但并非不可行。

开元二十八年,武惠妃已离世将近三年之久,三年守孝期间,李瑁清瘦不少,但每当李瑁沉浸在丧母之痛难以自拔之时,他都会望向对面一身素服的杨玉环,自觉宽慰许多。

只见杨玉环默默低着头轻抚着琵琶上的琴弦,鬓角的发丝轻轻垂落,亦如李瑁初见她时的动人画面。李瑁看得有些出神,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道尖细刺耳的声音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美好,“圣旨到。”高力士清了清嗓子道:“寿王和寿王妃快快接旨吧!”

“儿臣接旨。”李瑁立即双膝跪地,双手举过头顶接过高力士手中的圣旨,低着头心里默默沉思良久:“父皇这道圣旨究竟是何意呢?”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