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一)

2017-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楷歌Kale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1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是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也是情境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问题,被试在自己反应中"投射"内心观念,反映个体道德发展水平。

共设计九个两难故事,所有故事包括尖锐对立的两种不同价值选择。

#所代表冲突是青少年关注的;引发问题 在个体较高的发展水平有意义。

故事一: 海因兹偷药

丈夫为了妻子的癌症治疗,铤而走险偷走了医生的新药。

故事二: 偷药以后

布朗认识海因兹且是一位警察,他想自己是否应该告发海因兹呢?后来将其告发,海因兹被法官判刑。

测试了十多个不同国家 六七岁到二十一岁的被试。结论: 种族、文化、社会规范虽然不同,但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

2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

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道德判断上。

道德判断的发展为指标,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未形成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利害。又分两阶段:

第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只因为恐惧而去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

第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行为好坏按照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而定,得赏为是受罚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

(2)习俗水平

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到青年和成年。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分两个阶段:

第三,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好孩子"要求去做,以得别人的赞许。

第四,维护权威或者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尊重法律权威。

(3)后习俗水平

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完全自律。青年人格成熟以及少部分成人达到的水平。可分为:

第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责任心和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用社会需要修正。

第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独立的价值标准,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与儿童思维发展有关。

3评价

不同的声音: 具体的道德问题,个人以不同方式思考,道德思维有"情境相似性"和"情境特异性"。没有澄清道德发展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新的思维方式是否抛弃之前思维方式。虽然跨文化,但被试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道德推理的性别文化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