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最大的优点到底是什么?
一个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是认真好学,有上进心?
是懂得礼貌,爱交朋友?
还是,坚毅果敢,永不言败?
01 “他像在天上”
央视拍了一部关于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里面讲了几个“问题儿童”和他们父母的故事。
央视纪录片《镜子》这些儿童的“问题”出在,他们都不肯上学了(还有一个“大儿童”不上班)。
不上学,这在父母看来超级严重啊,于是他们把孩子送到了一所特殊的心理培训学校,希望老师能彻底改变孩子“错误”的想法。
其中有个孩子叫泽清,来自于一个不错的家庭,外公外婆是退休的教授;父母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体面的工作。
泽清14岁,但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很像个“学霸”,他的确像家族期待的那样,曾经很努力去做个好孩子。
但他现在已经辍学在家两个月,沉迷于上网下军棋,而且不许别人打扰他。
妈妈来给他送饭,他会拽着妈妈的头发把她逼到墙角,然后拼命打她,还骂她“贱人”。
泽清妈妈一个好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泽清刚来到培训学校的时候,负责心理辅导的周老师不太喜欢他。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天上”,距离感很强,也不像个小孩。
可是,待得越久,周老师就越喜欢他。
因为,他小孩子的一面露出来了,喜欢赖在老师身边,特别可爱。
为什么之前他就没有小孩子的可爱呢?
为什么对关心他的妈妈没有依赖了呢?
泽清说,他的爸爸妈妈总在他面前说,家里很穷,没有钱,你如果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会怎样怎样……
泽清而且,妈妈脾气不太好,不高兴了会打他。
泽清一直感到巨大的压力,他害怕如果学不好,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的所有自信,都建立在要有所成就之上。甚至他肯来心理辅导学校,也是因为听说有央视的跟拍,可以找到“存在感”。
泽清他一直努力表现出和年龄不符的成熟懂事,但满脑子都是“耻辱”、“黑社会”、“隐忍”这些词汇;
当终于不堪压力的时候,他放纵自己做了最孩子的事:不剪指甲,撒泼,不吃饭,不上学,躲在家里玩军棋。
泽清就像他自己画里的小人,想表达却没有出口,所以只能采用极端的方式。
02 感觉自己可爱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健康的核心,是感觉自己可爱。感觉自己可爱的孩子,未来精神上也会很富足。
为什么会感觉自己可爱?是因为可以自然地得到爱,特别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自信,来源于对自己可爱的笃定;而不是,必须先满足了父母提出的条件才能被爱。
否则,无法满足那些苛刻的条件,也就无法证明自己值得爱。
没考好、弄乱了房间、偶尔表现出懒散,就会被当成“坏孩子”;随时担心自己做了什么事就会失去爱。
泽清打妈妈,不是因为不想要妈妈的爱,也不仅仅是从父母那学会了暴力的方式;而是,他害怕这种有条件的爱,用这种形式来反抗父母的控制。
所以,当他遇到心理老师的时候,开始他还是习惯性地以这种模式来抗拒和保护自己,但当他发现老师并没有像父母那样逼着他“怎样怎样”的时候,他就恢复了一部分正常孩子对于大人很自然的依赖和渴望。
一个孩子最大的优点是可爱,而不是成熟。
可爱,意味着TA没有被过度修剪和压制,还能按正常的发展规律健康成长;有了健康成长的基础,培养优秀的品格并不难,成熟更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而父母们总是忽视这一点,非要舍本逐末、拔苗助长。
父母越是喜欢用“成就”条件来控制要挟孩子的,孩子就越容易自卑、完美主义;同时,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也失去了独立探索生命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才是真正能让他卓越和幸福的源泉。
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孩子的“可爱”呢?
03 尊重生长的规律
一个得到足够爱、正常成长的小孩,就会可爱。作为父母,只要尽量避免毁掉它就可以了。
第一,不要给孩子转嫁生活压力。
作家莫言5岁的时候,正赶上中国历史上极其艰难的岁月。几乎所有人都吃不饱,常年处于饥饿状态。
莫言的妈妈,总是坐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棒槌捶打野菜,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和敲打野菜发出的沉闷声音,让莫言的心一阵阵地缩紧。
但这个记忆画面中最让他难忘的却是,愁容满面、辛苦劳作的母亲,嘴里竟然在哼唱着一支小曲!
莫言很诧异,“我们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才符合常理,但她没有哭泣却在歌唱!”
这个细节,莫言当时还不能理解其深意,但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那时候正是他们家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不多,母亲旧病复发,没钱医治。村子里连续有好几个人自杀,莫言总是担心母亲也会扛不住。
每天他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他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有一次回来已经是傍晚,母亲没回答。完蛋了,莫言吓得大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猜到他哭的原因,她对莫言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这句话里包含的勇气,一直激励着莫言。
好父母不会对孩子格外强调生活的苦,反而会传递一种坦然的态度,甚至会苦中作乐,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
生活压力大,又不是孩子的错,每天在他耳边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讨饭”这类话,只会让他感到羞辱,整天担心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差。
何况孩子并不傻,你不说他都能感觉到社会的气氛,何必再让孩子承担不必要的压力呢?
当然,我不是说父母应该给孩子建一座温室,或者卖肾给孩子买手机。但挺起家庭脊梁,首先是父母应有的担当,不要转嫁给孩子。
泽清第二,不要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
《镜子》里有两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一个是把孩子比作镜子,忠实地反映家庭的情况;另一个是把孩子比作机器人,按父母输入的指令行事。
镜子和机器人都是冰冷的,不可爱。它们只是机械地反映大人的世界,没有活力。
家明的父亲就喜欢把他当做机器人。他只能做父母要求的事,买衣服不能自己去;骑车子怕危险;想养猫狗,结果买回来就被扔了。
家明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怂”,家明休学准备去做背包客,这下父母才急了。
孩子如果可以顺着心意做一些自然想做的事,比如该玩军棋的时候能玩会军棋,想挑选衣服的时候有机会为自己选一件,他就不必非要在重要的事情上挑战你。
如果父母把生活的所有意义都压在“上学”这一根稻草上,除了死死控制孩子做唯一“正确”的事,不许他有任何其他尝试,他早晚都会出问题。
家明被喷洒了太多农药的瓜果会死吗?
也许不仅不会死,还能更高效地结出“看起来很美”的果实,所以农民才喜欢用超量的农药。
但是,味道会好吗?
从81天的培训学校离开后,泽清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回家后继续玩军棋,而他的父母还在向央视的心理咨询栏目求助。
“催熟”容易,重回自然可就难了。
世上万物生长皆有规律,如果不想孩子像喷了过多农药的果子,那就让他充分经历发芽、开花的过程,自然地结出果实吧!
孩子像个孩子,大人像个大人。为人父母,请耐心一点,别让孩子在该可爱的年纪,未老先衰。
等他长大的一天你会格外怀念,他曾经是,那么的可爱。
·end·
作者 | 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两部心理学专著。转载须授权,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