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行迹——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古城遗址桑迦沙赫(Sanjar-Sh
此次中亚之行,我们陆续参观了片治肯特、桑迦沙赫、伊斯泽拉夫善、苦盏等古城遗址。由于这几处古城遗址均为粟特王城,根据塔吉克斯坦穆格山发现的文书所记载的内容来看,这些粟特古城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有一些书信往来,而且几乎在同一时期被入侵的阿拉伯人打败,最终废。从这些古城遗迹中发掘出土的壁画、器物等既有相似之处,又可互为补充,所以,有必要将这些古城放在一起来记录。
14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桑迦沙赫古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f54dabf49654c3e7.png)
清晨,我们从片治肯特出发一路向东前行,出了城区就进入了一个乡村。汽车穿过数条民巷后又在蜿蜒曲折的村庄小路上艰难前行了约一个小时,继续步行穿过一条绿树环绕的乡间小路,才最终到达目的地。
负责桑迦沙赫考古工作的沙若夫(Shrof)教授早已等在路边。如同片治肯特古城一样,这座古城也座落在一片高台地上,与周边农田截然不同。桑迦沙赫古城位于片治肯特以东12公里处,泽拉夫善河就位于城北,沿着泽拉夫善河,这两座城市东西相望。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2704a509e8705811.png)
沙若夫教授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亲自带我们参观古城并为我们做详细的介绍。我们就近登上古城南墙,城墙距离地面约4-5米,站在墙边环顾一周,就可以看清整个城市的基本轮廓,整个城市呈不规则的四方形结构,四周城墙与周边农田界限清晰,城内的各种建筑遗迹和考古挖掘坑一览无余。
据沙若夫介绍,古城总面积约6公顷,城市兴盛的时代与片治肯特一样,也是5-8世纪。对这座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目前已发掘出一些房屋住宅区、城墙、城门、城墩遗址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工作从2001年才开始。
目前他们正在研究古城的东区部分,研究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与片治肯特师范学院历史系的老师和学生们合作进行。桑伽沙赫也是古代片治肯特城的一部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市西面是塔吉克首都杜尚别,往北前可以往苦盏等城市方向,泽拉夫善河就位于城市北面,河谷沿线分布了包括桑迦沙赫和片治肯特在内的多座城市。
经过考古发掘,在桑迦沙赫古城的南部从东到西方向有一排两到三层的房屋建筑,每处房间大小不一,房间内还可看到完整的门、过道、走廊、放置物品的土台、供人坐卧的沙发座椅、床榻等,只不过所有这些建筑设施均为夯土垒砌而成。一些房间内还发现了古代的种子,如麦子等,是家庭中用来存放谷物的房间,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百姓依赖农业生产。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7ee0792500f56c16.png)
在顶层建筑中还可见到用砖砌的烟囱,很多残存有烟熏过的痕迹。总体来看,桑迦沙赫的房屋建筑工艺水平要高于片治肯特古城。桑迦沙赫后来被阿拉伯侵占并烧毁,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当时被烧毁后留下的木头残片,一些木头残片还显示出当地百姓喜欢在木头上雕刻各种花纹和故事画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位于城西北角的一处城墩保存较为完好。城墩总体呈圆柱形,距离地面约8-10米,是当时用来站岗望哨的类似瞭望塔的城市建筑,在城周四角均有分布,但目前仅存西北角一处。士兵站在四角的城墩上向四面瞭望可以同时掌握四面八不同方位的外部情况,随时获取敌军信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d0a0cf185b427bb4.png)
考古学家们在桑迦沙赫西北角幸存下来的这个城墩里面找到了一封721年-722年间用阿拉伯文写的信。关于这封信的内容,当地的学者很久都无法释读,后来就将信送到了以色列科学院,经过以色列科学院专家解读后发现,写信用的纸来自中国,这封信的文字也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最古老的阿拉伯字母,内容是关于一位阿拉伯人给另一位阿拉伯人写的信,由于信本身残破严重,很多重要的部分已不存在,只识别出“他们还要去……还要带过来……”,其中还有一个阿拉伯人名,其余信息就不得而知了。除了信之外,还发现一些丝绸残片,近年已被带到中国来研究,目前还没有结果。
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工地清理遗址坑,他们又发现了一些玻璃碎片和器物碎片,在西北角的一处遗址坑内,考古人员刚刚发现了一小块壁画,我们走近了仔细观看,这是一座新挖掘的遗址坑,才挖到一米深的位置,在西壁距离地面约40公分的地方露出一小块彩色,应该是壁画无疑,继续清理可能会有更大收获也说不定,这个消息令我们激动不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28851147/3d46b70ab2776d15.png)
关于这座城市的宗教信仰问题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沙若夫教授告诉我们,在片治肯特古城26区的61、63号房间发现了一尊佛像,在桑迦沙赫也发现了刻在木头上的佛像,只不过被烧毁了。
沙若夫说:“在发现这里的佛像之前,我们以为只有撒马尔罕的佛寺有佛教造像,有一座佛教寺院,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萨摩健,其实就是指撒马尔罕地区。根据玄奘的记载,当时信奉拜火教的人把信奉佛教的人赶走了,直到去年之前,我们都一直以为片治肯特地区是没有佛教的,但是通过佛像的发现可以证明这里也是有佛教信仰的。当时片治肯特也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一个中心,它与中国、印度以及塔吉克南部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很多国家的人都曾来到这里因而,这里有四种宗教同时并存: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但是拜火教和摩尼教是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宗教,每一种宗教的人居住在一个区域,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因此,在片治肯特古城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的区域,每个区域的人信奉不同的宗教。”
对于同我们随行的另外一位老师所关心的摩尼教问题,沙若夫认为,正如在片治肯特师范学院的申卡教授所讲,粟特人信奉拜火教,在很多人心目中的摩尼教其实与粟特人所信奉的摩尼教不同,摩尼教从萨珊王朝传入粟特地区后与其他宗教混合了,老百姓信奉摩尼教,但是他们在绘制壁画时,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混合在一起,几乎不单独表现摩尼教的内容,所以在粟特地区没有找到有关摩尼教的佛寺或者出土物以及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