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感:越来越缺乏的是坚持
不管是写作,还是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前些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源于自身。可能没有了那么大的生存压力,或者写的东西不再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慢慢的热情度开始下降,接着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演变为想写点什么而下笔讷讷,再也回不到当初思如泉涌的样子。
现在面临人生的转折路口,是留在这里继续发展,还是去异国他乡面对全新的世界。时间空了,也就有了一段闲暇的时间好好回顾思考,这几年来,我缺乏的到底是什么。
对于写作,我是从小到大发自内里的喜欢。从手抄柳残阳的武侠小说,到大肆购买金庸古龙的作品集,读书时期的生活费和偶尔得到的一点稿费,全部换成了一本本的书。那时候还不知正版与盗版的区别,价格便宜便是好的,以至于某些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图书,买重复了好多次。这是一种爱好,近乎病态的痴狂。高考的时候,选择了某大学的中文系,之后从事媒体评论方面的工作,还算是跟文字打交道。虽然挣的不多,可是心安理得,亲眼看到自己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网站的版面里,是一件非常有幸福感的事情。
2013年三月,第一本小说出版面市。题材是科幻推理,因为我极度喜好欧美科幻大片,而国内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科幻片子。写那本小说的初衷,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把它改变成剧本,而后送上荧屏,让人看看国内幻想的能力。遗憾的是自己想的太天真,小说销量不够好,连加印都未做到,更不必说改编成电影了。
后续的两本书完成起来,动力就不那么十足了。及至2014年底,眼看着而立将至,还未成家立业,不得不考虑转型的问题。放下在北京五六年的撰稿生涯和圈子,来到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摇身一变,我从一个头顶作家光环的文人,变成了一个天天开发客户的业务员。一开始的时候,还能写写自己的感悟,发表一下自己的心得。去一趟西湖,或者运河旁边坐一下午,还能写几行诗句送到杂志去发表。2015年5月份,做业务的第三个月,月薪开始突破了个人有史以来的历史新高。在此之前,我从未月薪超过两万。就算出版一本小说,在首印一万册的情况下,能够拿到的版税也只有两万多块。而这个两万来块,当中还要扣税。
后面的月薪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忙。爱看书始终没变,但写书的念头越来越淡。
身在杭州,趁着周末的时间,周边的古镇一一走了个遍。每一次我都想用很多文字去讲述这些古镇的风采,厚重的历史,或者江南水乡的秀美和静谧,然而往往写不了多少字,便没了继续写下去的感觉。买了油墨用来画一些油画,也成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觉得,可能我跟写作就这样缘断了,如同大学时期的恋情一样,总觉得很美好,却始终没有很美好的结果。
时日久了,单位的工作开始变得相对清闲起来,或许身在管理岗位的原因,终于又开始有一点时间来看书写作了。这时候有一位在某网站任职的朋友找我,说去他们那里写写书,可以提供买断的稿酬标准。原本想拒绝,但每每看到老朋友新出版作品又心有不甘,思量一番后决定接受他的建议。小说写了,属于快餐的网络小说,写了三个月,七八十万字行云流水一般写了出来。跟别人的小说相比,没有热血,没有意淫,没有一人N女之类的荷尔蒙情节,于是乎,这本小说点击量堪堪来到一百万,打赏只有可怜兮兮的一百七十块。其中还有一大半,是我的朋友看到我在微信里的转发顺手赏的。
我不愿意再写下去,写那种流水账式没有内涵的快餐式文章,完全不是出于我所愿。那个朋友说你得坚持,你看人家的小说,几百万字的流水账,照旧吸引那么多读者。我坚持不了,因为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逐渐都看不下去,再坚持下去也没有什么必要。
它没有价值。不会给人带来思考,也不会给人带来新的视野。
十月初,墨尔本的一家公司发来工作邀请,综合利弊并且跟父母长时间沟通之后,我决定接受他们的聘请,自2018年起开始去那边工作。这中间的闲暇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还要不要再写下去。如果写下去,以后写什么。如果不写了,以后的空闲时间怎么办。虽然在杭州我属于无车无房的一族,但生存压力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靠写作来赚钱,违背我本意。不写了的话,剩余的时间怎么打发。画油画属于半吊子醋,可能本身就没天赋,就连打游戏,也经常被别人骂成小学生。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还是要写下去。只不过这回的写下去,先写下的是两个字:坚持。
这个坚持不再是为了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是为了让小时候就拥有的梦想,能够持续衍生到生命的终点。胸有千壑,脑有万千世界,我想把它们展现给别人去看,而非在我的惰性思维里逐渐老去,慢慢死掉,而后再也不会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