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一个被历史近乎遗忘的“大人物”
-1- 柴家“丹书铁券”的由来。
看《水浒传》,我们都知道梁山好汉里面有个仗义疏财的“小旋风”柴进,据说他家里有太祖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是说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子孙获罪不得加刑,可见这块免死金牌的份量之重,那么宋代为何如此厚待柴氏一族呢?这要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说起。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家的天下。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他封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做了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以延续周室烟火。三年后,柴宗训又被迁往历史上有名的流放之地房州,20岁时病逝,周太后出家为尼。此后,直到宋仁宗年间,宋代才封柴氏后代健在者为崇义公和宣义郎两个世袭官爵,由此可以看出,柴家在宋代并未受到什么厚待,所谓的“丹书铁券”,只能是野史传说杜撰出来的了。但是,柴荣这个人,历史上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并且在中唐军阀割据至北宋完成大一统这段历史期间,他的军功政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 强军强国,为统一奠基。
后周世宗柴荣,954年—959年在位),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由于家道中落,投奔姑母,姑父就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
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十二三岁就走南闯北,贩卖茶叶,补贴家用,长大后,弃商从戎,跟随郭威,屡建奇功。后因为郭威的儿子亲属均被汉隐帝杀害,随即愤而起兵,建立后周。因为没有儿子,郭威将柴荣收为养子,并改了姓氏。
即位之初,柴荣曾放出豪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1)虚怀纳谏,慧眼识才。
他曾极为诚恳地专门下诏要求群臣尽量上书言事,还点名让20多名翰林学士都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在认真审读大臣的建议后,他欣然采纳了大臣王朴《平边策》中“先易后难”的主张,以此制定统一大计,付诸实践。
(2)裁汰冗弱,整顿禁军。
吸取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也在此时崭露头角,并在北汉一役受到重用。
(3) 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在经济上,柴荣降低税收,整顿钱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限制佛教,充盈国库。
由于连年征战,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国民经济萧条,不事稼穑的佛门子弟越来越多,这已经大大影响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兵役徭役征发,周世宗严禁私自出家,收缴大量佛像和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通钱,大肆灭佛。
(5)南征北战,力挫强敌。
面对周围虎视眈眈的割据政权,他决定先易后难,即先对付后蜀,后将兵锋指向南唐,最后挥师北伐强敌契丹。历次用兵,柴荣大都御驾亲征,要么“自率亲骑,临阵督战”,要么“驰骑于阵前,先犯其锋”,甚至还冒着箭石冲锋陷阵,与众将士同甘共苦,这种身先士卒的干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于是“战士皆奋命争先”,多次在不利条件下扭转战局,在逆境中反败为胜。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使得南唐国君不能称帝,只能称“江南国主”,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兵不血刃,仅用了42天。
接连打败三个方向的强敌,让他们从统一中国的竞争里出局,为之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正准备乘胜夺取燕云十六州,可惜天不遂人愿,柴荣病倒了,后周只能班师回朝。回京后,仅一个月,柴荣驾崩,终年39岁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次年一月,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3-英年早逝,令人 扼腕叹息。
史家称周世宗为“五代第一明君”,他也的确称得上是照耀那个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
在当时中原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20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作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声。
虽然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注定不平凡,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