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朝更迭记录表
朝代划分
大致划分
-
夏
-
商
-
周
-
春秋战国
-
秦
-
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
-
唐
-
五代十国
-
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史
-
新中国
思维导图
各朝皇帝
宋朝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
父赵弘殷,赵匡胤从小喜习武艺,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 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
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
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976年卒。庙号太祖。
宋太宗赵匡义(976年—997年)
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ong3。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宋真宗赵恒(997年—1022年)
真宗赵恒是太宗第三子,“性好学”,前期颇勤于政事。但在军事上却无所作为,不顾寇准等反对,与辽国议和,签定“澶chan2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另外,宋真宗时,发行“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宋仁宗赵祯(1022年—1063年)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 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北宋诗词著名。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而北宋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时期。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密切相关。
宋英宗赵曙(1063年—1067年)
宋英宗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宋神宗赵顼xu1(1067年—1085年)
宋神宗赵顼,英宗长子。又名仲针,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图一举歼灭西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元丰八年饮恨而殁,享年三十八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神宗在位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通史。
宋哲宗赵煦xu4(1085年—1100年)
宋哲宗赵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夏,迫使其求和。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宋徽宗赵佶ji2(1100年—1125年)
1100年即位,在位26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死后,无子由哲宗弟赵佶继位。任用奸相蔡京,吏治-。在位期间,爆发了诸如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传位于其子赵恒(钦宗),自称太上皇。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1135)。宋徽宗是一个败国皇帝,但却是一个艺术家和书法家。他工画花鸟,书法首创“瘦金体”。
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嶽”,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
宣和七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宋钦宗赵桓(1125年—1127年)
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徽宗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
南宋
宋高宗赵构(1127年—1162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冤杀主战派岳飞,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内,则大修宫舍,穷奢极欲,只图偏安。彻头彻尾的昏君。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1187年,时年81岁。
徽宗子。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 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 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 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赵昚shen4(1162年—1189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宗室中选择继承人。故宋高宗过继了太祖七世孙作为养子,并立为太子。
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为和州防御使,赐名赵瑗,改贵州防御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为皇子,改名赵玮,进封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眘。六月,高宗禅位,孝宗登基,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肃清秦桧余党,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突袭大败。
宋光宗赵惇(1189年—1194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不仅-昏聩,而且惧内,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1194年退位,1200年,时年54岁。
孝宗第三子。1162年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受内禅。绍熙元年(1190),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他惑李后言,疑孝宗有废立意,从此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后,称疾不出执丧,朝中骚动。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等所请,奉皇子嘉王即帝位,他被尊为太上皇。
庆元六年(1200年)春,由于光宗过于闷闷不乐就去世了,死后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绍兴东南35里处宝山)。
宋宁宗赵扩(1194年—1224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1224年,时年57岁。
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tuō胄。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宰相赵汝愚倡导理学,引荐朱熹,企图组织韩侂胄参政。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这就是“庆元党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封爵,大快人心,打击了投降派。1206年,韩侂胄冒然北进而大败,被杨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与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
宋理宗赵昀yun2(1224年—1264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道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此后,身子日坏。1264年时年60岁。
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其为帝,年号宝庆。理宗即位后,有史弥远专政,他只沉湎于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理宗崇尚理学,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败亡之势已成。
宋度宗赵祺/禥qi2(1264年—1274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即位后沉迷酒色,权臣贾似道,朝政日败,南宋危在旦夕。1274年,时年35岁。
宋度宗赵禥,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他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五岁就因酒色过度而身亡了。是历史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当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
宋恭帝赵隰/显xian3(1274年—1276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宋恭帝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号德祐。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宋端宗赵是/昰(1276年—1278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龙舟」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香港大屿山)。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於几个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宋幼主-卫王-赵昺bing3(1278年—1279年)
卫王赵丙,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崖山之役。
宋卫王赵昺,汉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
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明朝
明朝皇帝世系图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483ff-1709767939697)]
中央集权
[图片上传失败...(image-e2909c-1709767939697)]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
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
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
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甚至都为他们设定好了名字。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齐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明太祖朱元璋执意立长,立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是造成此悲剧的原因。朱允炆生死不明也是朱棣要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寻访惠帝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1403-1424)
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史称永乐迁都。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1425)
明成祖朱棣长子。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当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炽登基,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因肥胖引发的心脏病猝死于宫内钦安殿,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
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其中九子四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和其家属,平反了许多冤狱,恢复他们的官职,还对跟自己争夺皇位的两个弟弟朱高熙和朱高燧不计前嫌,这一系列措施极大的缓和朝廷内部的矛盾。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俭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后人将他的儿子和他并称为“仁宣之治”。
在明成祖起兵靖难时,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被命留守北京。父亲和兄弟俩在前线战场厮杀,而在北京城的朱高炽也成功以万人之军阻挡了建文帝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守住了北京城。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了皇位,而朱高炽的人生开始转变。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等人的催促下,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不过朱棣似乎并不喜欢他,而是对骁勇好战的朱高熙更加青睐。还对朱高炽说道:你要多加努力。
葬于明十三陵之献陵。
明宣宗朱瞻基(1426-1435)
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明英宗朱祁镇(1436-1449、1457-1464)
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 ,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这位经历了“土木之变”,被掳去做俘虏,后艰难归国复位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的皇帝在临终前,却下遗诏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样,最终废止了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 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明景帝朱祁钰(1450-1457)
宣宗次子,英宗被瓦剌俘虏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又称为“景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
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庙号代宗,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称为景泰陵。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7)
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
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庙号宪宗,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1506-1521)
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葬于明十三陵之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1522-1566)
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
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庙号“武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1567-1572)
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嘉靖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 他为人非常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
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庙号世宗,葬于明十三陵之永陵。
明穆宗朱载坖(1573-1620)
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是明世宗与杜康妃之子, 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 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慌于政事。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可以称之为明主。
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他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女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无能。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主持修纂《穆宗实录》,对刚刚过世的穆宗有极高的评价:“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相比较而言,穆宗的性格确实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而略有些变态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厌世及对官僚政治的轻蔑中度过30年岁月的万历皇帝。
所以,只有明静、宽仁的隆庆帝,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徐阶、张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杰。在他们的主持下,隆庆一朝倒真是一个太平盛世。 庙号穆宗,葬于明十三陵之昭陵。
明神宗朱翊钧(1573-1620)
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后期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定陵(唯一被发掘的明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1620)
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7)
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天启七年(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
朱由校好木工,又称木工皇帝。即位之后不理朝政,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朝政日益败坏。后金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
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惜乎大势已倾……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加上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杀了众子女嫔妃,登上了万岁山(煤山,后改称景山)。在一棵比人略高的海棠树(一说“古槐”)下,自缢身亡。其时崇祯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着,右脚穿一只红鞋。历朝的末代皇帝,下场都很凄惨,不过沦落到崇祯这个地步,恐怕也算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时年35岁,死时只有一个叫王承恩的太监跟随一起从死。死前留下遗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翻译:我德行浅薄、身体孱弱,以致于上触天怒,受到上天惩罚,但是都因众位大臣误导了我啊。我死后没脸面去见老祖宗,(所以)我自己摘去皇冠,用头发盖住脸。(哪怕)任凭贼人把我尸身分割,(只希望)不要伤害一个百姓。
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上下5000年,哪个皇帝死前还惦记着百姓呢?一个皇帝死前能说出这种话,也足以名列汗青了。这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堪比崖山壮士。这也是儒家文化真正的可贵的地方。
凭心而论,比起祖父和父亲,崇祯还不算是个昏庸的主子。但我们的规矩,一个朝代的所有弊政,最后都要算到末代皇帝身上。除去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杀袁崇焕外,崇祯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朝初也曾有过重整山河的志向。不过大明江山的确气数已尽,该来的最终也无法避免。只是崇祯死在贼寇李自成手中,着实令人惋惜。
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明太祖朱元璋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共传了16位皇帝,那16位皇帝为何才13陵?其中除了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还有那个在靖难役中不知所踪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连亡国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检,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独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却没被葬入十三陵。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称为景泰陵。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2612c-1709767939697)]
南明
明王朝灭亡,清军入关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后拥立5位明朝宗室分别建立了5个抵抗政权。
1644年5月,福王朱常洵世子朱由崧在明朝旧臣的拥立下南京称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在位一年即被清兵俘虏杀害。
接着,隆武在福建即位,也只活了一年多就倒台了。
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称永历帝。
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共计存在18年,历史上把这5个政权统称为南明。这是崇祯皇帝作孽,自己上吊煤山,又不让太子去南京镇国,连一份像样的遗诏都没留,没办法大伙只有各自为王了。其中以永历政权存在的时间最长。
郑成功原奉隆武皇帝朱聿yu4键为正统,朱聿键赐名朱成功,其国姓爷称谓即由此而来。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隆武政权灭亡。同年,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永历政权,称为当时唯一的朱氏抵抗政权,因此原弘光、隆武、鲁王监国、绍武等4个政权的许多旧臣官员以及农民军残部均聚集在永历政权的名义下继续抗清,郑成功就是这种形式下奉永历为正朔。1654年,永历皇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郑氏家族的王号也由此而来。顺便说一下,1657年,永历晋封郑成功为潮王,但郑成功坚辞不受。
清朝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清朝12个皇帝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但始终不敢称帝。其中公认的努尔哈赤并未称帝,他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不是清;而且是他的称号不是皇帝,而是“覆育列国英明汗”,所以他只是清朝的奠基人而已。真正开始称帝的是皇太极,他在盛京(即沈阳)称帝,并该国号为“清”,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皇太极才是清朝第一个皇帝,但是一般在计算清朝皇帝时算上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
以十三副铁甲起兵,纵横天下,百战战胜,后被明军红衣大炮一炮打死。1616年登基,卒于沈阳,终年68岁。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1559—1626年)不屈奋起,25岁时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
天命十一年(1626年)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1627年—1643年)
逼死母妃阿巴亥,整垮其余三大贝勒,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没打败袁崇焕,又爱上了海兰珠,结果抑郁而死。
1627年登基,卒于沈阳清宁宫,终年52岁。
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庙号太宗
清世祖顺治·福临(1644年—1661年)
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天下皆知,董鄂妃死后,由于心情抑郁。最后有传闻说出家当了和尚,也有人说患上了水痘而死。1644年登基,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24岁。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继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而至顺治朝结束时,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终年24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清圣祖康熙·玄烨(1662年—1722年)
简直是清朝遗老遗少们心中的楷模,赦免300人,一夜9女、文字狱、迁界禁海、娶亲姑姑等1662年登基,卒于北京畅春园,终年69岁。
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收复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又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这只是相对于弱清的“盛世”,虽然号称强盛,但是割地却从他开始——看似平等的条约《尼布楚条约》却是把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罗斯的失地条约。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所以什么“千古一帝”之类的都过了。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庙号圣祖。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清世宗雍正·胤禛(1723年—1735年)
清朝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竞争上岗后宣誓就职:活到老,干到老,直到干死为止。另一说是吃春药或被吕四娘所杀。1723年登基,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58岁。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康熙61年,45岁的胤禛继承帝位,在位13年。
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崩于圆明园,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清高宗乾隆·弘历(1736年—1795年)
自吹十全武功,无非是仗着老爹留下的老本,凭着家里银子多,到处挑事,最终劳民伤财,其中六下江南颇受百姓非议。1796年登基,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历史进程的重要皇帝。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
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同时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记,明代档案,篡改书籍,《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则毁书,是中国文化一大浩劫。但乾隆为人重奢靡,六下江南,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在位60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
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终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清仁宗嘉庆·颙琰(1796年—1820年)
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绊倒和珅,最终收获了亿万家财,但也是第一个让义军攻进紫禁城的人,总体来说比较平庸。1796年登基,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1岁。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顒琰亲政后,立即铲除贪赃枉法蠹国肥私的权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复多方采取措施,力图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内忧外患重重,积重难返。由于腐败势力甚强,又缺乏新生机制,终难摆脱江河日下的命运。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在位25年,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传位于第二子旻宁。
清宣宗道光·旻宁(1821年—1850年)
平定了新疆张格尔叛乱,但鸦片战争表现无能,被英军吓得半死。1821年登基,卒于北京圆明园,终年30岁。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嘉庆皇帝第二子,是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在位期间,由于国力开始衰落,故极力提倡节俭,改革盐政,部分弛禁开矿,并整顿吏治。但由于腐败成风,阻力过大,奏效甚微。对鸦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对时势无知,主要大臣懦弱无能,战略动摇无定,反而迫害禁烟主力,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酿成百年遗憾。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此后十年他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道光帝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清文宗咸丰·奕詝(1851年—1861年)
在位期间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十余省,如果不是启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或许咸丰皇帝已经成了亡国之君,著名的慈禧太后就是他媳妇。1851年登基,卒于避暑山庄,终年68岁。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战火未息,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北京,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已无回天之力。
咸丰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
清穆宗同治·载淳(1862年—1874年)
之所以取年号为同治,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想要母子同治,当年大臣定的年号本来是琪祥,结果被慈禧太后废止了,也是第一个出外鬼混染上花柳病的皇帝。1862年登基,卒于北京养心殿,终年19岁。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唯一的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5岁即帝位,按咸丰帝诏命,由肃顺等八大臣辅政。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逮治了肃顺等八大臣。政变之后,慈安与慈禧(咸丰帝皇后)垂帘听政。并取消“祺祥”年号,改用“同治”,隐含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同治帝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另一说死于梅毒。同治帝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之子载湉为帝,是为光绪。
清德宗光绪·载湉(1875年—1908年)
一心想要中兴清朝,主持了维新变法,但是最终却由于袁世凯告密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了瀛台,最终年仅30多岁便郁郁而终。1875年登基,卒于北京瀛台,终年38岁。
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醇亲王奕譞之子,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在位34年。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 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光,光大;绪,未竟之功业。“光绪”即“光大未竟之功业”。“光绪”这个年号反映了清廷重振国力的愿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 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宣统帝·溥仪(1908年—1912年)
清朝历史上罕见的事业,爱情双失败的皇帝,有过五任妻子,都没能给溥仪生下一儿半女,也是唯一一个跨时代成为普通公民的皇帝,被释放后回紫禁城观光被告知要买票曾引来无限唏嘘感叹。也是六姓家奴。1909年登基,卒于北京,终年61岁。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由于光绪帝无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半个多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明年改元“宣统”。宣,大。“宣统”即“大统”。宣统”二字有为清王朝统治的正当性作辩护的意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大清就是要亡了,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受到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有意思的事
庙号和谥号
庙号早在汉朝时期非常稀缺,有一些皇帝擅自给出庙号后,后面的皇帝不认,还会将庙号摘掉,所以庙号是非常严格的,比如“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
在汉朝后,每个皇帝不管文治武功,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的皇帝,都有庙号,庙号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唐朝对以前的皇帝更多的称谥号,比如说隋炀帝、汉武帝。
但是唐朝的皇帝很喜欢把谥号加长,这也是为了虚荣,武则天的谥号就不是一两个字的谥号,而是到了四个字以上。在明朝的皇帝谥号就有17个字,清朝皇帝甚至有20多个字,所以从唐朝开始,更多的是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太宗、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