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的印记
我和车的渊源是爸爸那台28型号旧自行车。那时候10岁左右的小孩子一般就学着骑大人的自行车。大车的横梁上不去,就找个简便道,把一只腿叉进横梁下,踏上脚踏,我们叫这种骑法“叉腿”。
我的叉腿骑功挺厉害的,不仅自己骑得溜,还能载人。妈妈上班的路很远,我这小骑手经常送妈妈上班。后来长大一点,就可以上到横梁上,又长大好几年才够到座。
我上班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那时候的女生的自行车就有24型号的。
当年最有名的自行车品牌就有几种,这些牌子一般人是买不到的,并且贼贵,一台自行车需要我近半年的工资。
我结婚的时候,爸爸用自己的小金库,昧着妈妈给我买了一台24“飞鸽”自行车,我骑上它的感觉堪比现在开上了宝马轿车。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开始流行山地自行车,我愿意赶时髦,花了680元买了一台,骑起来觉得很拉风,后面按个座,就是儿子的座驾。
那个时候我当班主任,一天晚上带孩子去学校看学生,回家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被贼盗走,心疼的不得了。
后来时兴大踏板摩托,每每看到一个女的双脚一踏,呼的一下冲出去,太爽,我的眼总会追随很远。丈夫看出我的心思,答应给我整一台,一个朋友说可以从韩国买一台,但不知为何,最终我与摩托车无缘。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一辈子的痛:我没骑过摩托车,这种人生的体验永远缺失了。
社会发展真地很快,不久私家车进入市场,踏板摩托车被小汽车取代,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妈妈那时候经常说:“你姨姥家媳妇开上轿车,真好!我就稀罕车,等你将来有钱买一台拉我到处溜达溜达。” 可惜几年后,妈妈突然脑梗,几天后不久于人世,与轿车永远诀别。
2004年我买了第一辆轿车。买之前我心里也纠结过,当时一个车的价格就能买一套房子,房子可以升值,可车买到手就意味着贬值。
但是当时念中学的儿子一番话让我下定决心入手。“妈妈你现在还年轻,现在不买,你到了80岁一定后悔,没有及早地去享受生活。”
当年我花了18万买了一台轿车,是我们学校第一个买私家车的人。当时这款合资车,流线型盖过了直线形的车,车窗一开,那回头率特高,心里飘飘的,特拉风。
我和爱车相伴10年,后来又了换车的念头。
那是单位刚刚完成体检,一个老师发现得了肾癌,这好好的一个人轰然倒下,把大家都震撼到了。
“赶快换车吧,留钱干啥?世事难料,别像XX,省吃俭用有什么意思?”
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决议换车,第三天进了4S店,提了台心仪的SUV。高档车就是好,舒服又体面。
最近看到好多人在研究房车,我希望自己退休之后,能拥有一辆,到处走走。
一路与车的情节,几乎梳理了大半个人生,感叹世事变迁,也是中国社会几十年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