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论语日记《学而第一》1.1

2019-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易科比

【自序——论语日记缘起】

跟很多人一样,从上学时背过一些考试要背的论语片段,之后不需要考试了,也就再没去看过和了解过《论语》这本书,只知道这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他说过的话,但没想过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和今天的我们会有什么关系。

一个偶然的时机,也可能是冥冥中自有天定吧,2017年买了一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当时看完的一个收获是原来现在我们经常挂在口中的一些成语和习语,就是出自《论语》这本书,如“既往不咎”、“文质彬彬”、“欲速则不达”等等。不过也由于看到后面,古文毕竟看着比较吃力,所以书的后半部分也就草草翻过了。

现下想来,当时读《论语》这么草草翻过还真有点暴殄天物,因为读的时候下的工夫少,也由于没有结合自己的情况去践行这些话,所以当时《论语》对我的影响也就很有限。

适逢工作转换时期,有了一段空闲的时间,应了孔子说的“困而学之”,于是重新拿出《论语》来读,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以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因为《论语》流传两千多年,为它作注解的据说多达几百家,我从中挑选了较有代表性的几家,作为重点参考,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上文提到的杨伯峻《论语译注》,以及《四书读本》、《傅佩荣谈论语》、《华杉讲透论语》等。

既然开始读《论语》,学不可以无友,在此将我学到的、践行的、总结的,做一个记录,留下学习和实践的痕迹。另外有一个小想法,就是用这个“论语日记”给我女朋友做一个《论语》的介绍,以每天一章的频率更新,是为序。

【论语原文】

《学而第一》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曰”二字大家应该也都学过了,在《论语》里就是指“孔子说”的意思。

第一个要重点注意的字就是这个“学”字,古人写书,书的开篇、第一章乃至第一个字,一般都是有深意的。整部《论语》以一个“学”字开篇,就是要提醒我们重视“学”,这是整个孔门教人的一个重点,“学”的意思就是效仿,人生下来除了先天的本能,如哭、吃奶等等,其余行为和本领都是从效仿、模仿中学来的,所以“学”字突出的是效仿,应用到实践中,而不止是我们今天在学校学一些理论知识。

第二个是“时”字,我们通常理解为是“时常、经常”的意思,这属于后世的用法,在孔子所处的先秦时代,“时”字的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

第三个是“习”字,我们上学时,老师和课本解释这个“习”字都是指复习的意思,其实这就是用今天的语言习惯去解释古文,这个解释是错的。“习”在古代是写作“習”,《说文解字》解释为“(鸟)数飞也”,也就是指这个字是鸟学飞的象形寓意,上面是羽毛的“羽”。

第四个是“朋”,我们今天通常会认为这是指“朋友”的意思,是“朋”跟“友”作为一个词连用,其实古文里是“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跟“友”的意思是有区分的。

【白话翻译】

孔子说:“学了,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它,不也是感到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交流探讨),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的想法或才能),我也没有怨恨,不也是有君子风度吗?”

【实践体会】

上学时老师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的学了之后常常复习就会很开心,虽然觉得哪里不对,因为我们学习了之后去复习可没有感到开心的,而只会觉得不亦“苦”乎。可见,孔子说的这句话和我们的实际体会不同,当年我们还在学校上学,为了通过考试,不得不接受这个“标准答案”,但今天,我们想把《论语》用到实践中,就必须抛开原有的教育为我们设定的“标准答案”,需要自己去广泛阅读各家的说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体会:

小时候羡慕会玩滑板的人,觉得动作很拉风、很帅,不过自己没有去学,可能当时怕摔吧。没成想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那股热情又上来了,于是买了滑板回来,然后从网上找寻滑板教学的视频,看了视频中的教学动作,这就是“学”的过程。终于,拿着滑板来到了广场,到了要把教程付诸实践的时候了,这就是“时习”,因为练习要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比如机动车道显然就不是练习的地方。一只脚踏上滑板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忐忑的,然后渐渐地开始能滑行了,根据教程教的学会简单的转向的时候,心里就有一股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这就是“不亦说乎”了。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体会:

2017年曾经和几位朋友组了一个线下读书会,每月碰面一次,大家分享当月读过的书和心得体会。因为大家都在深圳的不同区域,所以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也算是“自远方来”了,这时,我们都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大家彼此在读书这个领域都是志同道合、有共同爱好的。这就是“不亦乐乎”了,可以注意到这里用的是“乐”,上一句用的是“说(悦)”,因为学会一样东西的“说(悦)”可以是内心的愉悦,而和朋友在一起的“乐”则是表露出来的快乐,这也是孔子教我们和朋友的相处之道,你的快乐需要表露出来,彼此感染快乐的氛围。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体会:

在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才能却得不到上司的赏识,于是心中多有不平。

在人际交往中,碰到我们觉得是常识而别人却不知道时,会生出“你连这个也不知道”的愠色。

凡此种种,都是“人不知而愠”了,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但我们通过自我教育,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我们需要克服并超越这一点。论才能品德,有几人能说自己超过孔子呢?但是孔子在他生前,也并不得意,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失意。所谓周游列国,其实也就是到各国国君面前都不得重用。但即使这样,孔子仍然是“人不知而不愠”,我们也应当以此为榜样,勉励自己能够接近“君子”的境界。

【小结】

《论语》开篇即开宗明义,向我们点明“学”字的重要性,而且不光要“学”,还要“时习”;另外再教我们和朋友的相处之道,学习而且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很快乐的;最后,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以期接近君子的境界,所以不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心中感到怨恨。

“说”、“乐”、“君子”四个字,既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也是孔子对我们的勉励。其实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苦差事,孔子也没教过我们要苦学,从“说”和“乐”也可以看出,孔子传递的是一种快乐的学习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