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配套练习

2022-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忞恏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配套练习(教师版)

一、古诗文默写。

1.勇攀登,困难踩脚下,壮志凌云;登高望,万物收眼底,豪情满怀。杜甫在《望岳》中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诗歌鉴赏

1.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下面小题。

(1)叠词“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___苍茫辽远 _______的意境,反衬___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______的诗人形象。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都写诗人登高望远,请结合诗人当时的境况,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阐释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仕途得意的王安石则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自己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的豪情壮志。

2.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

(1)这首诗写出了改革者高瞻远瞩的气概,表达了从政者从容笃定的自信,历来深受读者的喜爱。要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的感情,就必须抓住三个关键词:“__不畏  ___”代表了勇气,是远望者面对困难的一种态度;“浮云” 比喻 _(一时的)困难和假象___,它虽然能遮挡远望的视线,但终将散去,遮不住初升的太阳;而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光凭勇气还不够,更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诗句中的“___望眼___”,正是这种洞察力的象征。

(2)这是一首登高诗。登高诗常用来抒羁旅流离之苦、思乡怀亲之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或即景阔谈生活哲理,或展望未来表恢弘抱负……以下诗句表明诗人远大志向的一项是( D  )

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古诗阅读,完成各题。

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  B    )

A.曹操 B.王湾 C.陆游 D.龚自珍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曹操(东汉末年);

B.王湾(唐代诗人)

C.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D.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示例: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示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漫声长叹的情景。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

下联:□□□□登飞来峰,抒写□□□□,诵之□□□□

示例:宋王安石(王荆公等名号皆可)

示例:壮志雄心(符合诗意及语境即可)

示例:慷慨激昂(符合诗意及语境即可)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要做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