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
建立一套系统的认知框架,在它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独立的观点。
公司研究可以成为你认识世界的一扇门,它结合了宏观,中观和微观,既能够帮你理性地判断大趋势,也能培养你以小见大的能力。
一、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宏观环境:
1、大的时代背景:趋势
2、宏观经济环境:周期
任何行业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要跟时代的大趋势发生关系。
研究一家公司需要具备的宏观视野,整体思路是要有大局观。
1、看明确的时代大趋势,大趋势没那么复杂,它要么有领先指标,要么符合常识;
2、根据公司产品的特性,评估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出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到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
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踏实实的,根据潜在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框架:
1、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否则就变得越来越没效率,所以分析这类行业的空间,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2、替代型: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3、创造型:行业的空间则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而是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了解行业的空间,和行业增长的驱动要素,是接下来吃透一家公司的基础。
因为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一、行业的商业模式,可通过回答提供了什么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来找到答案。
二、目前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通常新兴行业供给驱动情况多一些,而成熟行业更多由需求驱动。
三、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两个规律:创新扩散和技术成熟度
我们可以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这个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是会扩张得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
技术成熟度曲线图
技术的发展往往有一个规律,无数公司,资本就像是敏锐的猎手,一旦发现新技术被证明可行,因为害怕错过,会立即跟进。舆论也会添油加醋,形成一拥而上的氛围。
但新技术往往不完美,发展路上会有很多曲折。面对曲折,投机者很容易陆续离场,在舆论的引导下,又会形成一种大家纷纷撤离的现象,甚至会因此波及到真正的创新者。
经历了这么一波矫枉过正,新技术的成功和失败都被放大。但是,在缺乏关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真正有竞争力的新技术仍然会缓慢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短期我们往往高估新技术,长期又往往低估它们。
在新技术发展初期,行业会经历曲折,但经过了这个阶段,等到技术成熟,相关产品会慢慢广泛被市场接受,直到市场饱和,再走向衰落。
一、结合对行业空间的判断,大致确认行业潜在空间还有多大。
二、搜集这个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判断它是在上升期,平稳期,还是衰落期。
三、判断它在当前的位置可能还会待多久,是什么因素会导致下一个转折出现。
新事物先看供给要素,也就是产业的技术是否成熟,在此过程中,产业和资本的追涨杀跌会放大新技术的波动,就构成了技术成熟度曲线。
在技术相对成熟后才过度到需求,需求有爆发的临界点,和趋于稳定的饱和点,就构成了创新扩散曲线。
两条曲线的组合就是我们给出的产业生命周期框架。
四、判断行业竞争格局
搞懂竞争格局,我们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行业发展阶段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1、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
2、行业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可观的份额,依旧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每年释放出来的空间都很大,领先者随时可能被颠覆。
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终局有三种:
一、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
二、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的平衡。
三、相对分撒,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
理解产业链博弈
产品方的弱势一部分来自于门槛低,竞争激烈,但最主要的点还是在于同质化。
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1、结合行业规模和行业发展阶段去看:行业规模越大,竞争往往越激烈;行业供过于求时竞争更激烈;如果行业仍高速发展,即使是领先者也无法掉以轻心。
2、根据行业本身特性去看它未来最可能的终局,但也要知道,商业战争没有终点,总会存在新的维度去打破现有平衡的可能性。
3、产业链博弈也是广义的竞争,渠道为王并非空谈,它反映的是渠道在产业链上更有定价权,打破渠道垄断的关键在于非同质化的产品,而兼具渠道和产品的模式最能持久。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1、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
分析它的商业模式和可行性
基础问题:“它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从这个问题出发,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大部分处在增长中的公司来说,是多数指标相对静止,有一个核心驱动指标在带动公司成长。
2、同质化竞争下的商业模式观察
大部分行业里,同质化的竞争里,靠的是比拼运营,执行,资本和运气。
想要更好地洞察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它对自己的定位,其实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不要被行业的领导者的思路带着走。
具体分析公司的环节:
一、你需要把公司收入的公式写出来,写清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且要关注公司是否在新增业务或减掉业务。
二、在一个同质化竞争的行业里,单纯的产品好是一个很脆弱的优势,因为竞争对手容易模仿,而看似同质化竞争的公司,可能对自己不同的定义,商业模式上的进化,能实现后发制人。
六、找到公司的护城河
这种不易模仿的要素,在巴菲特的框架里,被称为“护城河”。
巴菲特的经典四要素:
1、无形资产
2、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3、用户转换成本
4、产品成本
一、护城河的第一大要素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无法简单用钱来衡量的东西,最主要是品牌和专利。
品牌不仅降低了公司的营销成本,甚至能帮助公司的产品实现更高的定价。
专利背后体现的是公司持续的创新实力。
二、护城河的第二大要素是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1、规模越大,效率越高
2、双边经济模型,类似租车,专车
3、网络效应,社交类产品,用户主动传播
三、护城河的第三大要素是用户转换的成本
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先发优势的稳定性有多强。
四、护城河的第四大要素是产品成本
成本领先一直是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利润率是第五个壁垒
雷军在小米6X发布会上,向所有用户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
当时可是小米上市前的关键节点,难道雷军不在意小米的利润和估值,不用对股东负责了?恰恰相反,小米在硬件上要的是规模,用户体验,护城河,低利润率有助于战略的顺利执行。
资本市场的火爆会加大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用财务数据支撑你的护城河判断
1、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品牌,那你要看,跟同类产品相比,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2、如果你认为一家公司有 规模效应,那你要看,它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不是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3、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有多边网络效应,那通常它会有快于行业的客户数增长和边际递减的成本;
4、如果你认为转换成本是一家公司的壁垒,那就看它是不是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
5、如果你判断一家公司有成本优势,那它应该相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你要去验证是不是这样。
公司的护城河主要体现在 无形资产,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产品提供成本等。
一、没有护城河,越好的产品反而会招致越激烈的竞争。
二、商业模式雷同时,利润率扮演壁垒的角色。
七、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
二级市场更看重制度
一级市场很看重人的作用,核心团队的境界和能力显得越重要。
风头女王徐新总结:
1、要有杀手的直觉,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
2、学习速度要非常快;
3、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
4、要内心很强大,永不放弃,要够狠。
分析公司:
1、管理层究竟是怎么对行业的趋势作出反应的。
2、管理层的基因。
3、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
股权结构查询:36氪,IT桔子,企查查,天眼查
观察的小诀窍,你可以看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去跑,那一定是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中短期趋势。
衡量公司管理制度好坏:
1、观察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2、跟踪公司的人效比
公司发展到最后,是业务规模扩张与组织自我进化之间的赛跑,也就是说公司的管理制度,决定了一个公司所能到达的最终高度。
八、方法论和总结
七个锦囊:
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行业报告
搜索引擎加上,报告,研究,分析,专题,案例,pdf
微信搜索
财务分析:券商研究,第三方研究
二、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我们要关注历经时间考验被验证过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时髦商业理念。
三、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四、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
遵循一套非常朴素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
大道至简,用最简洁的话语找到答案
五、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选择性偏差
六、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
七、集中精力办大事
有需要资料,单独加我微信:18576410114,说明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