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艺术“初尝试”及小思考
首先声明,这不是学术论文,大家不用细究其中的太多时间节点,只是当下的一个小小思考分享,一起来玩味我们的生活里别人的存在。
这场疫情,让我们宅得多了许多清闲的心情,有人说这是社会的“大刹车”,今年整个一季度的经济形势会不容乐观,放开宏观发展不说,可能除了一些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外,很多人的房贷、家庭账务出现危机,在家的焦虑感倍加。昨天看了“粥左罗”的“睡后经济”分析,觉得头头是道,也在假期间思考了自己的当下与未来。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压力存在。
像很多人一样,我开始折腾收拾家里,发现了很多被埋藏的“宝贝”,那些被某个小男孩都给砸坏,揉烂的“粘土们”。缓解压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件可以让你“开心”的事上,并为之达到“废寝忘食”,从而收获内心的安宁。
所有的经济指标,所有的花销我们算清帐后,大可放到脑后,来年的规划想清楚之后,放到未来的日程。而在当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专心致志做自己。
14年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了一些“非遗文化”手工艺人,有泰山皮影,有泰山剪纸,有泥塑,有面塑…在多种民俗文化的体现里,看着闺女在跟着体验后的小欣喜,内心仿佛栽上了一颗种子。在后来的“装修”折腾里,又开始学习了解了一些“明清文化”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学习,从茶文化,到食文化,到建筑文化,到各种的雕塑等艺术形式通过实践有了充分的体验。在此,我要感谢我那些“宝贵”的经历。
17年时候,开始自己创业。带着孩子们体验课程的时候,设置了曾经让我家宝贝眼里冒光的“非遗课程”体系。找到了身边所有能接触到的手工艺人朋友帮忙,进行了课程设计,成功在课堂在线了相关技艺,课程简单却能让孩子们了解民间民俗艺术的由来与“初体验”的小成就感。
我在其间也客串了“剪纸”教师。说起来剪纸我也是有“基础”的。曾经的夏天最爱穿着“剪纸”元素的服装,上各种“剪纸”体验课程。
我创作的“蓝花布”剪纸—荷塘月色疫情期间的粘土系列制作,是在17年后的“手工制作”再次启动。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下自己制作的“小品”,从最初的痴迷“小动物”制作到“明星人物”的制作,再现童年记忆里的我们喜欢的“明星们”。都有哪些我们看过的动画片呢,哆啦A梦,美少女战士,神奇宝贝,海绵宝宝,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小马宝莉,hello kitty,魔女宅急便,名侦探柯南,加菲猫,汪汪特工队,哪咤之魔童降世,蓝精灵,米老鼠,猫和老鼠…
我的粘土小品直到前两天有朋友在微信上问我,你是用啥做的?有啥高科技制作手法吗?我才知道原来“粘土”这东西制作出来的也会让人感觉到“高大上”。陆陆续续除了动手实践,开始在“手作圈”里寻觅“粘土大咖”,果真通过各种搜索,新闻,公众号等手段,我还真的搜罗到很多“大咖”级别的人物存在,看了他们的作品,看他们讲述的心理历程。
当时朋友问我的时候,问我看“教程”吗?我是那种爱自己“动手探索”的人,从来不看。但有了她的提醒后,我倒是开始看“别人如何做”。这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朋友问起怎样制作?我的建议是从身边触手可及的“毛绒玩具”的模仿开始,因为可见,比例及立体架构都是完整的,不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就能较简单实现。而后来可以从网上搜罗图片,开始试图通过对平面图的想象进行立体架构。
后来我也在朋友圈开玩笑说,凭着手艺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在文旅地产获得免租商铺。朋友们打趣说,这能成为一个品牌。朋友的留言引起了我的小小思考。
手作品牌能做到吗?能实现产业化吗?能实现规模化吗?能量产吗?
年前在上海游逛的时候,去了七宝古镇,那里有这样的“粘土手作”店铺。店里有那些简易粘土和陶土制作小品,算是在实体“文旅地产”项目的实践。而我接触到的大咖们大部分都是以“工作室”的形式在做,都是做成自我品牌,这就限制了“粘土”面塑、泥塑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在我们泰城,也有这样手工尝试的店铺,但也大都是简单的“淘宝”搬运工。现实中的落后引起了“淘宝”的生意火爆。
纵观淘宝,搜“粘土”,大量出现的都是“工具”和“模具”,为了让更多的人上手,很多的模具会帮忙。做头发的,做身体的,做头,做手,做花边…粘土制作看起来就不会是难度大的“创作”,而是模板可制作的“拼接”。这样当然就更没有“品牌”可言。
看来粘土,陶土这类想成为“影响力”品牌确实有难度。那么“非遗艺术”成为品牌有可能吗?在找答案过程中,我倒在淘宝找到了答案。
“王的手创”实现了“艺术扶贫”,成了阿里巴巴重点大商户,还成功实现了民族艺术“苗绣”的嫁接。刺绣的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师根据民俗文化元素提取设计的图片形成了人人可上手的“艺术”。过程中,人们依然要通过大量的时间来实现成品的呈现。小制作的原材料包成了销量最大的营销产品。这里边根据作品精心设计的小桥段,成了营销最好的热点。
未来,除了艺术家的艺术,这种平常人都可体验的艺术形式才会具有影响力,才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
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什么呢?
我觉得就老祖宗留下来的四个字“独具匠心”。
一是要有“独到的设计”。这个能人辈出的年代,没有什么是模仿不来的,而唯有“创造”的设计,那是谁都拿不去的财富与智慧。唯有设计,才能与众不同。
二是制作流程“具象化”。很多时候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是因为他这种形式更多的是“走心”,“走心”这事儿用咱们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感觉”,而“感觉”这事儿是说不出来,是画不出来,是写不出来的,倘若非要说,那便是我“觉得”应该是这样。或许多一笔少一笔,胖一点瘦一点就出现了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难以实现“量化”。而要实现,就要精准设计记录每一步的实现,那样在最终进行视觉呈现的时候,才会一致与标准化。这种来说的话,刺绣和十字绣都是,所以他们最早在现实中产业化,平民化。只是十字绣门槛太低,艺术价值会缩减许多。
三是“工匠精神”。实则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说已经具有“工匠”基本功了,而精神的追求永不停歇,才能真正称之为“工匠”。工匠就是精益求精,对于艺术形式的不断改进,创造,有种一定要“越来越好”,一定要“做到极致”的追求。这在艺术表达上会让人进入到作品的“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是“心神合一”。好的作品会说话,而要让作品说出创作者的心理语言,那就需要我们给作品赋予灵魂。灵魂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每个创作者,来源于每个“工匠”手艺人。有心,走心,用心,方才会让一代手艺人成为艺术家。
以上就是我对咱们大中国的“非遗”艺术要实现品牌化,以后咱们或者身边的朋友们也能蹭蹭热度成为“品牌创作者”的小小思考。
唯有时间的沉淀,方可以让你认清身边的一切。而那些精湛的手艺的传承,也需要艺术爱好者们前仆后继,真正地做出来品牌,大浪淘沙淘出来艺术的继承者,才能让咱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承下去。
让品牌说话,让品牌唤醒,让品牌带动,才会出现文化文艺复兴。一个全民艺术的时代,是开平盛世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