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2022-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岁聿其莫

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的河流却显得若无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在远处哭喊的女人和悲痛的男人,同样也需要别的生命来补充自己的生命。他们从菜地里割下欢欣成长的蔬菜,或者将一头猪宰杀。吞食了另外生命的人,也会像此刻的河水一样若无其事。


这一段很有哲学的味道,当河流吞噬人的生命之后,丝毫没有变化。和人类无意中踩死一只奋力攀爬的虫子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

天若有情天亦老,无情是不是就无生老病死了?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感情,但想长久又只能走向理性,类似于无情。情深不寿,这确实很矛盾却是真实的一生的课题。

又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一个人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几乎是没办法伤害到我们的。但一但用情了,反而容易受伤害。如何能真挚热烈的对待自己的亲朋好友,而当受到来自亲密人的伤害时,又能看开,不至于受伤。这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智慧。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这一句写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余华在用三十岁的智慧解析自己的童年。只有回到孤单中才能热烈的生活,看似不通的逻辑却是真实,这也许就是道德经里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在细雨中呼喊,很适合家里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看。青春期的欲望涌动,心思翻涌,很真实,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而来,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作家这种细腻的敏感的记录、感受能力。大部分走过既忘,或者三四十岁的人被生活折磨的无暇反思。

这时候去看作家的记录,无疑是一种帮助自己了解真实青春期的儿女感受更能找到对策。不了解就没法解决问题。

总之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是的,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欺软怕硬的。

年轻时生机勃勃的孙有元,经历了我祖母三十多年掠夺以后,到晚年成为了一个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老人。然而当他体力逐渐丧失的同时,内心的力气却成长了起来。风烛残年的孙有元,再度显示了他年轻时的聪明才智。


余华写祖父的状态也很绝,从他对祖父的描写,我甚至看到了七十耳顺,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不得不低头,尤其是自己的儿子也是粗暴简单,他脸上时刻所呈现的微笑就是他内心强大的写照。

他什么都知道,忍气吞声,才是明智的。而这忍气吞声却是他的主动选择,并不像年轻时候的忍气吞声。一个人老到一定的程度,身体弱了,精神只能强大起来。这也是很玄。

她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


我觉得的被两者厌弃更好。一个独居的老人,被生与死的人都拒之门外。这篇不长的小说,写出了青春期的情欲涌动,孩童时期的天真无忧,一往无前。中年人的重压与荒唐,老年人的孤独。短小却浓缩。

任何孩子都不会把自己的以后想得糟糕起来,现实还没有这么训练他们。


是啊,孩童时期没有悲观,一直觉得明天会更好,因为还没有被生活训练。

成年人的权威,使孩子之间的美好友情顷刻完蛋。


何止是成年人的权威让孩子友情崩溃,权威也会让成年人的人性泯灭殆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人在强压权威面前良知通常会落败。这也是为什么nacui主义可以存在的原因。

我毕竟太年幼了,意志只有在吃饱穿暖时,才会在我这里坚强无比。一旦饿得头晕眼花,也就难以抵挡食物的诱惑了。事实上我过去和现在,都不是那种愿为信念去死的人,我是那样崇拜生命在我体内流淌的声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出活下去的另外理由了。


生命、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年幼的孩子才是懂人生真理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