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数字38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谭谈人生

第一次与它建立联系,要追溯到20年前。

那年夏天,在哥哥姐姐的陪同下到新学校报到,姐弟三人搭顺风车到广州动物园北门然后转乘公交车直奔目的地。由于地形不熟,我们居然提前了好多站下了车,虽然一直有机会再上车,但是一看到“某某大学”的指路牌总以为就到了,于是乎头顶烈日拉着行李用一个多小时走了五千多米。回想起来,那天应该是三姐弟交流最多的一次(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在我读中学以后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都很少,而且我们都不大爱说话),一路上最多的话就是“快到了吗?”“快了吧”“前面应该到了”之类勉励的话。偶尔回忆,总有些莫名的感动。

到了学校,我们已经疲惫不堪,也不知该去哪该找谁,幸好接待的师姐很热心,一路陪着我们去注册、找吃的、找宿舍。那天在学校的见闻很多都忘却了,但是这个数字一直在我脑海深处,师姐说这个数字不错很吉利,但是我不以为然,因为印象中这个数字是跟女性相关联的。因此,这数字在我心底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再次唤起它,已经是毕业多年之后。人到而立,终究是开始念旧起来。想来也是奇怪,作为数学老师,对于数字是相对敏感的,有时考完试初略看一下学生的成绩就猜到平均分,八九不离十,学生们每每惊叹,但是我居然忘却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能是没有什么好感吧。当然,那时也还仅仅因为是我在班里的学号,既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也没有跟其他事物不可磨灭的烙印,更没有想到后来跟自己的关联如此深刻,或许冥冥中早已注定。

几年前,在种种因素影响之下,我开始参与年级的管理。说得好听是级长,有些同事也开始对我客气起来,但是我一直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打杂的”,什么都要做。我也常提醒同事们不要叫什么级长的,要叫昵称、外号,有些纠正过来了,有些没有。

自知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懂什么职场生存技巧,有时还常说错、做错。不过我最大的特点是听指挥、主动做、会检讨、听建议,因此慢慢的进步了。上一学年度,由于身体原因和毕业班的特点,加班加点是常事,差点没有被累死,也积累了很多困惑。

契机出现在七月底,受命到北京学习一周。其实开始内心是拒绝的,因为既要舟车劳顿还要呆坐听课,最要命的是要写总结。当初,中高考作文没有完成还历历在目,工作中的计划、总结也甚是折磨。不过,这次学习收获颇丰,思绪良多,解开了内心很多的疑惑,没完善的学习总结居然还单列展示了,更是坚定了自我革新的决心,进而引发了后面诸多一连串的变化。

学习中,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冲击,平时认定的“道理”也开始模糊了,最大的感受是有些道理我们都懂、有些例子网上也能见到,但是专家学者总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于有的课堂看上去东拉西扯但是终究能扯回到主题上。或许,“透过现象看本质”谁都会说但是做到的没有多少。

回到家里已经是八月,第一件想要做的事就是继续完成学习总结、写感谢信给当时给自己带来震撼或建议的几位教授,还有准备新学年的计划。一着手,发现总结有点杂乱无从修改,除非推倒重来。刚好在网络上看到关于思维导图的文章,才明白工具的缺失也是要命,于是赶紧买来一本《思维导图 从入门到精通》自学了几天,才开始构思,整个假期里前后写了万多字。这过程居然磨灭了我对写作的恐惧以及对阅读的无感。此后更是买来很多书籍,虽然大多还没翻过一页,但是我知道不用多久我会静心细读的。

回归工作,我开始是有所顾虑的,因此有些工作是先开展了才请示的。后来,慢慢发现除了领导认可、同事支持,还得到一些家长与外界的协助。这里要感谢火山,他不但一手构建起年级的读书会还带我认识了一群很有趣的人,文学群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乍看上去就是些好玩、喜欢吟诗作赋的文人,但走近观察,你会发现他们极为关注本土人文,热心传播文化,很接地气,连群名也很接地气----泥焗鸡文学群。

说了这么多,跟主题有半点关系吗?关系大了!

就在上周,我刚刚度过了人生的第38个年头。也就是说,在遭遇中年危机的阶段,我,又重新上路了。就像20年前踏出的求学之路。但不一样的是,在种种历练下,内心中有了更清晰、更纯粹的追求。有些关心我的同事、朋友看到我的“忙碌”,总会善意提醒“不要挨坏身体”“如果不是想...就不要太...”。是啊,在别人看来我总是在忙,有时周末也在做准备工作。但是在我看来,我就是在玩儿。而工作本身就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引发了我对于人生的思考。

数字38,原来在20年前就已注定与我的缘分,她也在时刻提醒着我,要继续未完成的自我救赎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