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2——《浪淘沙》
钱塘江大潮,自古至今都是打卡圣地,从晋代开始,跨越了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的千年观潮岁月,咏潮的诗词多达390余首,李白、孟浩然、苏轼、罗隐、范仲淹、杜甫、杨万里、白居易等都有写过,被称为天下奇观。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其四)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罗隐《钱塘江潮》
百里问雷哲,鸣弦暂辍弹。——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秋季语文课本的改动较大,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改成了“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自南宋以来,便把每年的八月十八作为观潮节,是一种传统,沿袭至今,可见,钱塘江的潮,乃大观,中国独有,被誉为“世界三大涌潮奇观之一”,自古至今,闻名天下。
《观潮》课后,读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从课文《观潮》中找出与诗句的内容相关的句子,这是我认为第一课课后题中设计得最好的一道题,也是我最喜欢的第一道,更是我怕迫不及待地想给小孩讲刘禹锡,讲他的《浪淘沙九首》。
刘禹锡,字梦得,他的名字由来还挺有故事,是母亲在生他之前做梦,大禹赐儿,当他出生的时候,便取名刘禹锡。刘禹锡还做过太子的宾客,也被称“刘宾客”。因永贞革新实践被贬的刘禹锡,往后都过着贬谪的日子,所以他的诗词遍布各地,这首《浪淘沙》就是最好的解说。
《浪淘沙九首》是刘禹锡辗转各地的有感而发,有黄河、洛水、汴水、长江、岷江、淮水、钱塘江、湘水等。黄河,原名叫大河,在唐代的时候,因为大量的沙子被人们发现水渐渐变黄,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后叫黄河。组诗首先写气势雄伟的黄河,用丰富的想象,借神话的演绎,寄寓迎难而上的精神,表达出刘禹锡在逆境中的豁达和从容。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组诗的开篇,也是我们通常提到刘禹锡的《浪淘沙》,最熟悉的一首。“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自昆仑山发源,一路东来,蜿蜒曲折,九九千里的滚滚流沙,源远流长,逐浪滔天;“浪淘风簸自天涯”照应了“九曲黄河万里沙”,对黄河寻根溯源,也写出了黄河的曲折东去,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上不差上下。
同为回溯远眺的视角,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引起一片遐想后顺势挥洒出“一片孤城万仞山”,山水自然间,十分壮丽。刘禹锡则是瞬息间,从地上到天上,写出天地间的宏大飞扬,这是刘禹锡写黄河的独到之处。
《浪淘沙·其一》不仅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次遨游天际的畅想,更是刘禹锡一生的抱负和情怀。
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达对爱情的理解;第三首讲世事的沉浮、时光的流变;第四首写游子情;第五首写锦江风景;第六首揭示付出与得到的不平等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第七首描写钱塘江大潮,也正是第一课《观潮》课后题所选诗文。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是: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观潮》一文按照总分结构,从潮来前、潮来中和潮来过后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浪淘沙·其七》前两句恰好是写了涨潮的情景,对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后两句是落潮时的情景。
《浪淘沙》第八首写骚客情怀,对主题大浪淘沙有更鲜明的阐述,同时也是与第一首的回应,第九首与第三首同。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刘禹锡一生写诗无数,收入中小学的至少有十六首之多,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望洞庭》《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浪淘沙》,还有《答柳子厚》,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富含哲理被后世广为传诵的诗句,出自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读刘禹锡的诗词,领会他不屈的意志和爽朗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