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

春节你被逼婚了吗?听听世界名著上怎么说

2019-02-08  本文已影响48人  余文写诗
春节你被逼婚了吗?听听世界名著上怎么说

有过这么一个笑话:一个单身女孩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被亲戚围住问:“姑娘,咋样了,男朋友找到没?啥时结婚?”姑娘淡然的说:“找到了啊。他有个四岁的儿子,同时也承诺我了:今年就能离婚,然后和我在一起。我也在考虑,是和他继续处下去呢?还是分手呢?”大家一听马上沉默了。随后传来七嘴八舌的声音“分分分,赶紧分!”

这是个很无奈的笑话。这姑娘编出那么一个故事来,应对春节亲戚的“逼婚过堂”。面对亲朋的“过堂”,其实也是个表象;自身在婚姻的诉求到底是什么?首先要想的清楚,这点是最重要的。

大部分时候,爱情和婚姻对女生的重要性超过它们对于男生的重要性。虽然女权主义者可能反对这种看法,但是从基因的角度讲这是早就决定了的,而且哺乳动物得以进化到今天,必然有它的合理性。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那些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从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和今天的生活中,也能看出女生的父母对孩子婚姻操的心比男生的父母要多。最典型的就是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夫妇,他们有五个女儿待字闺中,那可真是操碎了心。当然,对自己婚姻和前途最关注的肯定还是女生自己。

世界上每一个女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主梦。在很多人看来,最理想的婚姻莫过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人,从一个完美的爱情,再到一个完美的婚姻。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动人的、完美的爱情,很多故事确实非常感人,不仅有虚构出的梁祝或者罗密欧朱丽叶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现实中类似的事情。

比如但丁一辈子始终不能忘情他只见过两面的贝雅特丽齐,第一次的时候贝雅特丽齐还是一个小姑娘,但丁就爱上了她,第二次的时候,对方已经嫁人,然后不久贝雅特丽齐便病逝了。但丁为此终身遗憾,在他的《神曲》中,贝雅特丽齐被刻画为引导他的使者。

这个故事总让人心碎,也让人对专情的好男人有所指望。我在大学读《神曲》时,不禁对佛罗伦萨神往,想着有一天去阿尔诺河畔的廊桥,体验一下但丁遇到贝雅特丽齐的情景。和但丁类似,牛顿也被描写为钟情的好男人,他为了一个药剂师的女儿一辈子没有娶。在中国,也有一辈子想着林徽因的金岳霖。

不过,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悲剧结尾,这才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如果罗密欧娶了朱丽叶会怎么样?但丁娶了贝雅特丽齐,或者牛顿娶了那个药剂师的女儿,又会如何呢?我们只能假设“结果会好吧!”仅此而已。事实上,完美的爱情并不意味着完美的婚姻。

类似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茜茜公主,婚姻也并不幸福,尽管他的丈夫很爱她。今天,有很多人研究牛顿时发现,他对宗教和科学的兴趣要远大于对女人的兴趣,他如果真娶了那个药剂师的女儿,后者或许一生都会很孤独呢。

婚姻和恋爱不同,它是由两个人一同构造一个舒适的共同体,在那个共同体中,双方都将受益。你可能注意到我用了“舒适”这个词,如果用英语里的cozy我觉得更合适,只是我没有找到非常好的中文词对应它,或许温馨也是其中一部分含义。

一个完美的爱情,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局,但并非全局。靠化学物质维持的激情并不能持久,接下来是否在激情降温后将它变成一份温情,一种亲情关系,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双方努力,而且需要对方是一个合适的人,否则再努力也没有用。

在中国通常大家接受一个观念,就是老实本分的男生靠得住。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政治正确的心灵鸡汤文也向女孩子们传递类似的信息。以至于不少女生觉得,找一个自己控制得住的,甚至有点窝囊的男生相对安全。

这个想法其实站不住脚。我想告诉女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世界上没有什么老实的和不老实的男生之分,只有对你好和对你不好的人。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讲,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维持长久婚姻靠对方老实是没有用的。

我回想一下几十年来见过那么多男生,坦率地讲没有见到几个真正老实的。相反,通常让大家大跌眼镜、出轨离婚的,大多数是被公认为“老实”的丈夫们。而很多看似很规矩的模范丈夫,包括一些大家想象的,应该是楷模般的中青年学者们,暗地里都流露出对年轻漂亮女性爱慕的表情,甚至一些人在利用自己的光环和身份玩“撩妹”的游戏,这些事情不过外人不知道而已。

很多人没有出轨,没有离婚,只是没有贼胆,没有贼能力,或是经过反复考虑发现做那种事情不合算而已。那些真正对妻子特别好,特别忠心的男人有没有呢?确实有,我也见到过,但是非常罕见,他们大部分都是共同患难过的夫妻,不过很多那样的先生并不是忠厚老实的人。因此,老实的男人并不能保证婚姻的稳定。

你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我把大部分的男人都骂了。其实这本身并不说明男人有什么不好,或者说道德水准太差,这是人的本性,或者基因为了延续自身而使人变得这样。如果男性不好色,人类这个物种早就濒临灭绝了,大熊猫之所以成了濒临灭绝的动物,就是因为它们对“性”失去了兴趣。

之所以人类没有走到这一步,其实基因里都有好色的成分。不仅男人如此,其实女生也这样,如果你注意观察,会看到一些财富早已自由的女士,找的丈夫都很年轻英俊,而且那些大男人虽然自己有高学历,却基本是赋闲在家。既然喜欢外表是人的本能,就不要想强行改变它,只能因势利导,找一个能够对自己好的男人。

能够对自己好,不能看对方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不仅要看他在热恋中如何对自己,也要看他如何对别人,以及能否比较长的时间对自己好。在恋爱中的男人,总是爱讲甜言蜜语,这或许是真心,但是等到激素的分泌减少后,男人常常就不认账了。而恋爱中的女生还常常吃这一套,对方说什么她信什么。

在美国有个笑话,一个男生哄女生说,你知道“ABCDEFG”是什么含义吗?女生说,不知道。男生说,“A boy can do everything for a girl”,也就是“一个男生能为一个女生做任何事”的首字母。女生听了感动得就跟了他,用不了多久就发现蛮不像男生说的那么回事,就指责男生。

男生说,还有后面三个字母呢,“IJK,I’m just kidding”。 意思是“我是开玩笑的”。比相信花言巧语更傻的女生是那些不断被同一个男人骗,还不断给他机会的。有些女生讲,宁可相信鬼,也不要相信男人的嘴,这话是有道理的。

看一个人是否对自己好,首先要看他的“婚姻观”,即是否认可夫妻间关系的重要性高于其他关系的重要性。中国人老爱纠结“是先救妈妈,还是先救老婆(女朋友)”。我首先希望女生不要问男生这个傻问题,因为这种问题实在让男生不舒服,男生通常也不会诚实地给出答案。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你会发现他对这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如果他经常纠结这一类的问题,或者找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他家里人比你更重要,趁早对这种男生说再见,因为他将来永远有借口把你牺牲掉。

当然,一个男生最终能否对你好,还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大部分男生都会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很多人根本无力实现它。这里我说的能力不是指对方现在的经济实力,那都是存量,很快就花光了,而要看他有多少创造未来的能力。

比如,一个过于木讷而不通世故的人,在“对你好”这件事情上的能力恐怕就比一个天天设法让你生活丰富起来的人要差很多。当然,能够发现一个男生的美德和未来的价值(包括经济上的价值)也很重要。

关于结婚听听世界名著上怎么说

简·奥斯汀认为,仅仅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也应考虑这些物质因素。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只因两情相悦而结婚的做法。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婚姻是远比两个人相伴的快乐更为严肃的大事——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将结婚的动机归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感情,并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缘于妇女事故创造财富的活动工具,娶妻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因此“经济”成了婚姻中的最重要因素;而到了人类婚姻史的第二时期,随着妇女劳动范围的逐渐变小,以及财富继承问题的日渐突出,“子女”因素便取代了原先的“经济”因素的地位;第三时期,在个人自由增强和妇女地位提升的背景下,“爱情”因素开始“反客为主”,成为了婚姻中的主导动机。

不过,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否就是最牢靠的?对此兴许要保持怀疑。随着离婚率的提高,现代家庭看似越来越不稳固。正如《伤逝》中那坚持自由婚姻的涓生和子君,最后仍不敌封建时代的摧残,走向了爱情与婚姻的末路。不过,这也不能成为完全否定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理由,毕竟《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与拉山德,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典型,满载着幸福与美满而归。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1、班纳特太太整天为五个女儿的婚姻操心。在一次舞会上,新来的邻居宾利对大女儿简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参加舞会的还有宾利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但却非常骄傲,这引起了二女儿伊丽莎白的反感。四人的爱情故事也由此渐渐展开。

2、婚姻是这本小说的主线之一。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看到看到一个家庭里不同的婚姻观:班内特太太唯利是图,对女婿的考量只是钱财和名利;莉迪亚敢爱敢恨,愿意与心上人私奔;伊丽莎白则注重对方的道德和品质,有着自己的选择标准。同时,描写各种婚姻观也是作者奥斯汀的写作意图之一。她甚至在小说中“写”出了自己的婚姻观:仅仅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也应考虑这些物质因素。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只因两情相悦而结婚的做法。

3、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偏好描写忧郁、感伤的情调,甚至有些故作呻吟的毛病,而奥斯汀却善用喜剧的手法写下了这部《傲慢与偏见》。在这本被称作“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的佳作中,你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嬉笑怒骂和有血有肉的灵魂,会被故事情节所逗笑。另外,书中各种婚姻观的“交战”引人深思,“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也能让你顺便感慨下真爱的来之不易。

威廉·特雷弗《在外一晚》(收录于《出轨》一书中)

1、在一个晚上,51岁仍然独身的伊芙琳通过婚姻介绍所与一位47岁的业余摄影师认识并约会。在一间酒吧里,他们有些拘谨地开始聊天,然后又转移到了一家餐厅。最后,他们礼貌道别,各自消失在无尽的夜色中。

2、这是一个尴尬的相亲故事。两人的相亲理由也耐人寻味:伊芙琳是想摆脱孤独的单身生活,哪怕是去看电影有个人陪都好;男人却只是想找一个有车的妻子,好让他在外出摄影时能省时省力。这样看来,两人的出发点都有些“现实”,但却又可以理解。尤其是伊芙琳的处境,反映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想通过婚姻摆脱孤独与迷茫,寻得长久的陪伴与温暖,但事实上这是否可行?对此也许要打一个问号。

3、特雷弗经常站在女性的角度写作,这在今天的男作家里实在是难得可贵。他笔下的女性,有在婚姻冷暴力中挣扎的中年妇人、有出轨后为爱奋身的年轻女子、以及伊芙琳这种努力相亲的老年人......特雷弗用干净、不带个人喜恶的笔调写出她们平凡的生活和情感,就像一个安心讲故事的人一样——他只负责述说她们的生活,以及在那平凡日子里的,小人物有的喜怒哀乐。“比起黑白分明的成功,我觉得人身上怯懦的一面倒是来得更有趣、更好玩。”

川端康成《山音》

1、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每一个人都似乎在有气无力地活着。垂暮之年的信吾面对家中不堪的处境也无能为力:儿媳菊子明知丈夫有外遇,却只能用回娘家、堕胎来抗议,最后依然回到夫家,继续过原先的日子;儿子修一外遇、妻子堕胎、情妇怀孕后又和他分手;信吾的女儿房子,生了两个女儿却依然遭受丈夫的苛待。这样的一个家庭,到底何去何从?

2、小说的时代背景为日本二战战败、天皇投降、政权为美国所接管。这对日本人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整个社会也弥漫着由失败带来的消沉和堕落。这样的境况映射到家庭里,便是死气沉沉的日常与破碎的关系。在婚姻里,暴力与不忠也比比皆是。就像故事里的几段婚姻,没有一段是圆满的,都充斥着阴暗与污秽:出轨、冷暴力、弃妇......这是时代带来的恶果,也是人性之恶的膨胀。

3、《山音》与《千只鹤》一同被认为是日本文学的巅峰。在书中,川端康成以惯有的唯美笔触,冷静地将战后的世相融于日本自古以来的“物哀”愁绪中,俨然一副细腻的浮世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委员会曾评价他:“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1、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却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他同居,成了他情妇。不久后,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苔丝却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尔,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

2、在经历工业革命后,19世纪后期的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工业的发展侵蚀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秩序,打乱了农民那乡村田园般的生活习惯。很多人也开始幻想通过嫁个有钱人以实现飞黄腾达。小说中苔丝的父亲便是这一观念的持有者,也是酿成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之一。相反,苔丝与克莱尔便对这种观念表示反对,后者甚至有些刻意地“反其道而行之”:不喜欢与城市的年轻女性来往,而是钟爱于苔丝这样的农村少女。除此之外,小说中的“贞节观”也值得深思。在新婚之夜之前就已被迫失去贞洁的苔丝,是否不值得原谅?克莱尔一开始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现代,这一定不是正确的。

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曾说:“《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英国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也曾盛赞苔丝这一女性形象,称其“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成为了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而原因便在于“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以及她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

鲁迅《伤逝》

1、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坚持自由恋爱的两人,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建立了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被当局辞退,两人的生活便没了着落,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慢慢消减。最后,当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后,子君便被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

2、这是一篇手记,是涓生得知自己“害死”子君后,感到追悔莫及而写下了的悲歌。这也是一个从自由恋爱发展到婚姻的故事,但它的结局却不那么完美。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婚姻包办的思潮中,涓生和子君不顾封建势力的阻挠,建立了一个“小而幸福”的家庭。但他们没料到的是,维持婚姻并不像恋爱那么简单。当柴米油盐与生活琐碎成了婚姻路上的绊脚石之外,只有感情作为基础的自由婚姻是否能在当时平稳地走下去?故事的结局已经给出了不那么乐观的答案。

3、作为鲁迅作品中难得的一篇爱情小说,《伤逝》将矛头对准了五四时期中的知识青年的爱情与命运。当实力较为软弱的新青年与封建实力抗衡时,当自由恋爱与婚姻自主的思潮与包办婚姻传统碰撞时,是否能有新的希望出现?答案也许人各有之,但小说中的答案却是十分明显了。当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走到末路后,这不仅表明了两人婚姻的死亡,也宣告了在那时鲁迅眼里,自由等美好事物在爱情中终究敌不过封建的壁垒。

伊丽莎白•阿伯特 《婚姻史: 婚姻制度的精细描绘与多角度解读》

1、配偶双方除了在一起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以死亡为终点的婚姻平均延续时间有多长?男人剥夺女性的投票权、控制属于她们的金钱、获得她们孩子的监护权、不受惩罚地搞外遇到底有多普遍?在这本《婚姻史》里,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2、作为人类至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婚姻既私密又公开。在阿伯特看来,婚姻是一种有关法律、习俗和宗教方面的制度,并涉及到爱情、性与忠诚等多方面。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探讨与婚姻发展历程有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换言之,本书着笔于描绘出婚姻从始至今的模样——婚姻曾经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成了什么样子。“我们的社会总是哀叹婚姻是个即将衰亡的制度,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结婚,还经常再婚。在研究和组织材料的时候,我频频为过去到现在的各种巨大变化感到震惊——甚至也为那些至今没什么改变的事物感到震惊。”

3、同时身为历史学家和作家的阿伯特,用严谨却并不生涩的语言写下了这本《婚姻史》,并收获了诸多好评。《卫报》曾这样称赞这本书:“她最打动人、最夺目的成就是从不走寻常路、不会选择说教或者老生常谈的文风。就像所有优秀的史学著作一样,她的书是引导读者了解陌生世界的方向标。”《随笔人生》的作者苏珊·奥尔丁也称“《婚姻史》内容宽泛而有针对性,批评尖锐又满怀希望”。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婚姻与道德》

1、在这本书里,罗素以明快的活泼的语言讨论了家庭、离婚、试婚、人类价值与性等问题,辛辣地批判旧有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以幸福高尚的生活为目标的婚姻制度改革设想。同时,一些在当时被视为前卫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不算平庸。这让这本具有争议的书在今天也更具有被阅读的价值。

2、在第10章中,罗素写下了许多关于婚姻的观点。与阿伯特相同,罗素也认为婚姻与宗教有关,但它更与法律有关。而谈到婚姻的幸福与否的问题,他得到一个奇怪的结论:越文明的人,似乎越不能有长久的伴侣。诸如此类的看似“奇葩”的观念在这章里比比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还有罗素对性的平反。他认为,性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和饮食是一样的。然人离开性也能生存,但是,从心里的立场看来,性的欲望与饮食的欲望是完全类似的——性欲如果遭到抑制,就会大大的亢进;性欲如果得到满足,就会慢慢归于平静。

3、凭借这本《婚姻与道德》,罗素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盛赞思想高超。究其原因,诺奖委员会解释“是因为他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时代》杂志也曾对罗素的成就作出评价,称“他有时敏锐地但又很多地论述了道德、政治、中国、婚姻、原子、布尔什维主义和世界政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