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和名声-4
叔本华认为,作品越高贵,越有深度,作者能亲眼目睹自己作品获得承认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优秀作品不会轻易地被同时代的人理解和认可。
除了同时代的人在智力上有所不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会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一下叔本华如何说。

由于人们思想水平的低下,所以,正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人物很少被人发现。他们能够获得人们的承认和赏识就更是稀奇的事情。
人们除了智力的不足,还有一种道德上的劣性: 那就是嫉妒。一旦一个人获得了名声,那名声就会使他处于高于众人的位置,而别人也就因此被相对贬低了。
所以, 每一个作出非凡成绩和贡献的人所得到的名声,是以那些并不曾得到名声的人为代价的。
我们给予别人荣誉的同时,
也就降低了我们自己。
——歌德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何优秀出色的东西甫一露面, 不论它们属何种类, 就会受到数不胜数的平庸之辈的攻击。
他们联合起来,誓要阻止这些东西的出现; 甚至尽其所能,必欲去之而后快。这群大众的口号就是“打倒成就和贡献”。
甚至那些做出了成绩并以此得到了名声的人, 也不愿看到其他人享有新的名声, 因为其他名声所发出的光彩会令他们失色。
因此,歌德写道:
在得到生命之前,
倘若我踌躇一番,
我就不会活在这世上了。
正如你们看到了,
那些趾高气扬的人,
为了炫耀自己,
就要忽视我的存在。

一般来说,名誉(注:本文中的名誉是指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有的品德)会得到人们公正的评判,它也不会受到嫉妒的攻击, 事实上名誉都是预先给予每一个人的; 但获得名声只能经过与嫉妒的一番恶斗, 并且, 月桂花环是由那些绝非公正的评判员所组成的裁判庭颁发授予的。
人们能够而且愿意与别人一道享有名誉,但获取了名声的人却会贬低名声, 或者阻挠别人得到它。
另外,通过创作作品而获取名声的难度与这一作品的读者群的数目成反比,个中的理由显而易见。

创作旨在给人以教益的作品比起写作供人们娱乐消遣的作品更难获取名声。撰写哲学著作以获取名声是最困难的, 因为这些著作给人们的教益并不确定; 另外,它们也没有物质上的用处。
所以,哲学著作面向的读者群全由从事哲学的同行所组成。
从上述的困难可以想见, 那些配享声誉的作品的作者, 假如不是出于对自己事业的热爱, 并且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自得其乐,而是受着要获取名声的鼓动去写作,那么, 人类就不会有、或者只会有很少不朽的著作。
的确, 要创作出优秀的著作, 并且避免写出低劣的作品, 创作者就必须抵制和鄙视大众及其代言人的评判。
据此,这一说法相当正确,即:名声总是逃离追逐它的人, 但却会尾随对它毫不在意的人。这是因为前者只投合自己同时代人的口味,但后者却抵制这种口味。

因此,获取名声是困难的。但保存名声却非常容易。在这一方面,名声和名誉恰成对照。名誉是预支给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只需小心呵护它就是了。但问题是,一个人只要做出某一不端的行为, 他的名誉就一去不复返了。
相比之下, 名声不会真正失去,因为一个人赖以取得名声的业绩或作品总是摆在那里,尽管它们的创造者不再有新的创作, 但名声仍然伴随着他。
如果名声真的减弱、消失, 变成了明日黄花, 那么, 这一名声就不是真的, 也就是说, 这名声不是实至名归的, 它只是由于暂时获得了过高的评价所致。

有关创作和名声,至此分享完毕。本文编辑整理于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部分段落,本文题目为我自己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