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
曾经以为陪伴我们走过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两个人,是一直都会在的。一位是霍金,一位是金庸。
可是,他们都离开了这个世界。
想来也是,读他们书的时候不过十来岁,可如今我的儿子都上小学了,我还畅想着等他再大些,过了九岁,可以和他一起重读金庸,一起畅想江湖。
在那个娱乐尚不发达的年代,学校里刻板、教条的教育下,武侠几乎是所有人的挚爱。
我们套上语文、数学、英语的书皮上课看,我们打着手电筒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看。
所有老师、父母不会讲的道理,都在书中。
记得当时广被批判的中学生读物,一是金庸的武侠,二是汪国真的诗。我一向听话,可这两者我都喜欢。
虽然是好学生,可这些书无论家长如何反对,我都爱看。
年少时读武侠,想的是骑马策剑,行侠仗义走江湖。喜欢的是黄蓉郭靖令狐冲。
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工作后,一腔热血屡屡受挫,受过几多凉簿,才知孙婆婆的珍贵。
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 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
每每看到杨过在全真教受到百般欺辱,只有孙婆婆照顾他,护着他,甚至为他受伤,在临终之际仍然放心不下他,恳求小龙女照顾杨过一生一世,不要再被人欺负,每次看到此处我都忍不住落泪。
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 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若是没有孙婆婆,杨过不知还要受多少苦。
谁都有孤立无援的时候,那片刻的温暖和护持是何等的珍贵。
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会有父母全力给你保护,并不觉得善意有多了不起。
而当步入社会层层历炼,才会知道孙婆婆这样的人是如何的难得。
那时暗发宏愿,女侠是当不成了,若是有余力,一定要做孙婆婆,尽可能的去帮助和关怀身边的人。
我希望我能拥有酒脱的温柔和搏杀之后的善良。
因为世情总归我是很难看破了,总是变幻摇摆,那倒不如在变幻中坚守,不去过于在意一时一事。
知道何所为,何所不为。
工作多年我都不习惯将职场当成战场,始终相信建设高于破坏。
直到步入中年后,被生活折磨的焦头烂额,为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而心忧烦燥,郁郁寡欢。
有时回想年少时读金庸的那些故事,才发现步入中年之后再去重温那些小说,竟然早就蕴含了某种警示在其中。
书中凡是成就大事,得到上乘武功的人,大多都没有任何称霸武林的野心和欲望,却往往因缘际会,阴差阳错的开了外挂,成就一番大业。
而那些有志者,有野心的,想称霸武林的,一心想复国的,最后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全都不得善终。
年少时想成为黄蓉,长大后才知孙婆婆的可贵最开始,我觉得这是因为金庸先生信佛,所以将嗔、贪、痴 、怨都写进了书中。
可真正步入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之后,才慢慢发现,人生就象一场武林对决,练了那么多花拳绣腿之后,才有人跟你说唯力不破,唯快不破。
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才是生存之道。
就象小时候老师天天跟你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了又有人天天拿木桶理论教育你要补短板,补短板。
补个P的短板。
我们那么多年德智体美劳,谁全面发展了?不还是那么普通?
木桶理论适合公司,而绝不适合个人发展。
唯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点,把长板不断拔高拔高,才有机会。而出头之后,如果再想补短板,手中资源绝对比之前要丰富的多,想补也来得轻松和容易。
就象小王子在千万朵玫瑰花中,找到和自己联系最密切的,也是唯一的那一朵。
就象武林招式中,最致命的那一招。
生活的微妙之处在于,它确实不讲道理,但时常殊途同归。
真象书中的江湖。
金庸走了,江湖犹在。
我也不再是那个想当女侠的少女,知道了生活的平淡,还有苟且,但是我并不想被生活缓慢的捶打,直到没了心气。
如果可能,我还是想做那个能给人以温暖和担当的孙婆婆 ,虽然能力有限,但却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