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46年,终于看懂了他的「硬」
《寻梦环游记》里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这话用在李小龙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在西方,他还是那个最出彩的华人明星。
最近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布拉德·皮特与李小龙,一个片场替身一个国际巨星,一对一,来了一场精彩打斗。
功夫当然不够硬,事后矛盾也没完没了。因为被演绎为一个“傲慢的蠢货”,引得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极度不满。为此,她和导演昆汀各执一词。
值得庆幸的是,离去46年的李小龙,依旧是话题中心。
电影《好莱坞往事》(2019)再往前倒退数月,美剧《战士》在cinemax频道上线。
此剧得来偶然,李香凝在收拾父亲遗物时整理出许多“战士”的遗稿,一石激起千层浪,欢欣鼓舞的她联系了多家好莱坞制作公司。
充满上世纪初华工辛酸史的画面里,集合了各种黄暴污,李小龙虽无法露面,但每一帧里都有他的影子。
美剧《战士》(2019)在中国,他是无数精神分支的鼓舞者。
1979年,成龙凭借《醉拳》一夜成名,名字、事业与李小龙一脉相承。
1992年,周星驰坐上了“两周一成”的王座,对李小龙的崇拜贴满了周氏喜剧的各个角落,从《少林足球》到《功夫》都有李小龙的影子。
以上致敬算是正道,那接下来可谓古怪癫狂。
李小龙死后,各种伪片层出不穷。《唐山截拳道》(1975),先拍一段李小龙迷失于密林,遇到掰不动手腕的大神,结尾直接贴一段李小龙的葬礼纪实。
《李三脚威震地狱门》(1977),则是讲述李小龙死后去了地狱里的“精武门”,与僵尸、吸血鬼、阎王爷、007、荒野大镖客大战一通,然后重返人间。
伪片真实存在,数量还不小,说是“伪龙宇宙”也不为过。
当然,这种说法显然是与2019年的流行符号“漫威宇宙”相对应的戏谑,更直接、更专业的称呼应是“李小龙剥削电影”,指的是在李小龙死去很多年后,靠剥削他的影响力炮制的奇葩电影。
从未被世界遗忘,生与死同样精彩,李小龙是如何做到的?
问得更精确些,李小龙是如何推动自己成为青年文化里永不凋谢的流行符号的?
武
1940年,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中华医院。
美国,旧金山,中华医院,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提示很容易让人把李小龙与他的同胞隔离开来。
但要真正理解李小龙,我们还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来到1900年初的佛山。
《卧虎藏龙》里,李慕白曾手牵白马,沿村而过,满心盼着退隐江湖。佛山均安镇上村乡的李震彪可不这么想,他从小练武,自行退隐,岂不浪费?
他只是歇歇脚,回乡看看刚出生的小儿子李泉海,等等新活计,又继续上路。李震彪当镖师已逾半生,遇过山贼、海盗,遭遇同行欺压,背叛,名声却越来越响,仿佛长在当地人心头的精神之树。
时代变迁,生意落寞,李震彪才转了行,靠给家乡里的大户打短工挣钱。一人维持家用,显然没有两个儿子一起帮衬来得容易,所以李小龙的父亲刚有了少年样,就被父亲送去笑尘寰茶楼,与哥哥一起打工去了。
笑尘寰茶楼是佛山有名的吃喝玩乐地,名流聚集,商贾往来。端茶送水之间,李海泉遇到了粤剧名伶小生奕,不久便正式拜师学艺。
1939年,李海泉主演《打劫阴司路》《烟精扫长堤》,一炮而红。
与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相遇时,一个是冉冉升起的粤剧明星,一个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何甘棠的养女。
阶级虽然不同,却有种当今女星嫁富豪的趋势,只不过他们正好反过来。李海泉成了那个明星,那个梨园大佬,何爱瑜则是地位卑微,落落大方的富豪女。
1940年,战火延绵,唐人街相对安稳,在这里,他们迎来了喜结连理后的第二个儿子,父亲为他取名李振藩,医生给了他一个性感的英文名:Bruce Lee。
李小龙一家父母在戏剧界均有人脉,于是还不满百日,孩子就登上了银幕。
成名之前,他便演了23部电影,8岁时得到了沿用一生的艺名李小龙,是不折不扣的童星。
1941年,刚满周岁的李小龙跟随父母回到香港。此后几年,这片土地鱼龙混杂,黑白不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单枪匹马外出找工作到走投无路组成帮派,抢食争地,打架斗殴。
在教会学校循规蹈矩的李小龙,自然而然受到这种街头趋势的吸引。为此他自行摸索了洪拳、意拳、蔡李佛拳,每有收获,他便胸有成竹地找人打斗。
父亲收不住他拳脚,只好顺水推舟让他拜在了叶问门下,三年后正式入咏春门。
李小龙天赋极高,学什么都能瞬间抵达顶峰。学拳时就因酷爱恰恰舞,顺利登顶香港恰恰舞冠军。
还是因为学拳太快,不慎出手将人打伤,差点被拘留。母亲何爱瑜怕他再惹事,直接将他送回美国,入大学冷静冷静。
大学时代的李小龙可谓天之骄子,风云人物。除了埋头于戏剧与哲学的课程,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振藩武馆”。
那时,他刚上大二。大学快毕业时,武馆更名为“振藩国术馆”,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都有分馆。
“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开馆授课这种世俗的成功,对李小龙来说过于轻而易举了,他还有个更远大的目标,将中国功夫发扬到全世界去。
哲学、武道、戏剧是李小龙最为熟悉的,去向自然是好莱坞。
戏
1966年9月,李小龙从影生涯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唯一一部)《青蜂侠》开播。
青蜂侠与蝙蝠侠是同一时代的漫画英雄,但在银幕上的影响力始终有限,40年后周杰伦参演的同名电影没能掀起风浪,剧版同样惨败,只播了一季就被砍掉了。
美剧《青蜂侠》(1966)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李小龙的功夫。
所以,当他在好莱坞吃了几次跑龙套的闷气,借着回港探亲想要歇会儿时,意外发现了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硬功夫片。
与童年时代混乱的香港一样,光影世界里的香港也是粗制滥造,不成系统。李小龙在几档综艺节目里试了试自己的名气 ,效果很是轰动,轰动到直接引起了邵氏高层的注意。
邵逸夫是个精明的商人,而邵氏这会儿是如日中天。导演有张弛,编剧有张爱玲,狄龙、姜大卫正直鲜肉盛年,刚听到李小龙提出片酬一万美金,一切按好莱坞的标准办事,这位业界大佬拉长了脸,忙不迭要轰李小龙出门。
俗话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总会留一扇窗。
1970年,邵氏二把手单飞,创办了嘉禾。一年多来生意不算好,正愁着打开局面。
1971年下半年,邹文怀亲自飞往美国拜访了正在失意期的李小龙。
与大厂牌谈了几次合作,这儿那儿地打打零工,继续专注国术馆的工作,小打小闹的李小龙,生活基本上没有质变。
两人遂一拍即合,两部片酬15000万。
嘉禾给了李小龙一个前景,他却创造了一个未来。
《唐山大兄》与《精武门》,嘉禾出品,倪匡编剧,罗维导演。
前者让著名的李三脚一战成名,三天票房突破百万,观众络绎不绝。
后者在功夫展示上更精进,视觉展示上更炫目,尽管控诉的是港英时期的腐败,随处可见民族大义和华人精神的共鸣,可在美国公映时仍引起了观影热潮。
甚至有人说,李小龙的电影比色情片还套得住人。
电影《精武门》到了第三部《猛龙过江》。独立工作室已经成立,李小龙宅在家里6个月,憋出这个全新剧本。
主演,导演、编剧都是自己,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李小龙决定把电影搬到罗马。这也是港片第一次去欧洲取景。
在那个风景如画的小城里,一家餐馆被地方大佬盯上了,门庭若市眼看就要成为过眼云烟。
这时,李小龙饰演的香港青年唐龙,远赴罗马相助。电影里的,李小龙一出场就满身幽默细胞,又土又逗比。
班机提前落地,他语言不通又闲得发慌,于是晃晃悠悠地进了餐馆,服务生是个听不懂带中文强调的英文的老大妈。
唐龙只好随便铺开一页,噼里啪啦指了几下。结果,上来的全是汤。
电影《猛龙过江》(1972)铺垫许久,电影前半场终于迎来终极笑料。
唐龙见到了女主角陈清华,这位餐馆老板原本期待着一个猛人,没想到是这么一个乡巴佬,不由自主势利起来。
-你了解我的情况吗?
-就要你先详细告诉我。不过,请你先告诉我,厕所在哪儿。
电影《猛龙过江》(1972)幽默来了,哲学理念也就不远了。
结尾那一场无声的决斗将电影推向了功夫片的铁王座。那是两个顶尖高手的真实较量,是截拳道一代宗师与跆拳道决赛冠军之间的博弈,是师徒之间的灵魂絮语,无需任何加速与剪切便能震撼观众。
电影《猛龙过江》(1972)从《精武门》开始,李小龙就大胆地在电影里融入自己的哲学理念,通过精武门层层递进的打斗,李小龙决定把一个血性武者蜕变为更符合荧幕形象的悲剧英雄。
因此才有了《猛龙过江》里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过山车式的打斗之后,英雄悄然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电影《猛龙过江》(1972)“以武术作为生活,以演员作为职业,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成为一位生活艺术家。”
短短两年,李小龙就实现了哲学与电影的灵魂契合,接下来做什么呢?
他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向外。再闯好莱坞,这一次无需再看人眼色,华纳主动伸来橄榄枝。
《龙争虎斗》,一部充满西方偏见与肤浅理解的片子。但肤浅最容易被不懂的人解读,也最容易被跨文化的人熟记,全球总票房2.3亿美元,足以让李小龙大放异彩。
电影《龙争虎斗》(1973)向内。筹拍纯功夫片,《死亡游戏》是李式天才的大爆发。
三年前他只是个演员,一年前他还停留在导演、编剧、主演的小打小闹上,而此时此刻,李小龙一帧一帧地调整自己,如水一般,一点一点填满从导演、编剧、主演,到制作人、动作指导、场景设计等在内的所有杯子。
为了梦与理想,他量身定做了最适合的自己。
(黄色连体衣与其说是戏服,还不如说是李氏出品的流行文化艺术品)然而,电影却永远地停拍了。
1973年,还不满33岁的李小龙,突然去世。
哲
几乎每个沉迷工作的世界级艺术家,都期盼着能在工作桌上燃烧殆尽,比如宫崎骏,比如井上雄彦。
我们不可能洞悉李小龙的想法,也无从求证在追求艺术的路上溘然长逝,是他梦寐以求,还是深深的遗憾。
死因是脑水肿引起的癫痫,止痛药激化了病发。但猜测与狂想从未间断。
活着的时候,他激情四射,活力无限,时时刻刻不断精进自己的功夫生活与演员事业,他是如此健康,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他会出意外。
最重要的是,死亡让与“李小龙”这三个字捆绑销售的安全感也瞬间割除了,人们的心里空荡荡的,似乎被剥夺了什么似的。
他被下葬在华盛顿州西雅图湖景墓地,葬礼热闹又喧嚣。香港却空了似的,越热闹越孤独,退化成一个孤零零的没有特色的浮岛。
而在这之外,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死亡的滤镜日积月累,一个真正的李小龙也浮出了水面。
功夫是他的外包装,生活才是他的理想。
他曾撰写了无数功夫哲学的文章。一字一句,简单,明了,直接,真诚,仿佛那是浮在纸上的一招一式。
人们很难将一个恰恰舞冠军,一个真正的武术宗师与电影明星联系在一起,因为武宗代表了自律、哲学、远离红尘的苦修,而明星的光鲜亮丽之下或许是一滩红尘烂泥。
除了李小龙,再也没有谁能这样尖锐地同时渗透于两个世界,并且如鱼游水,悠然自得。
李小龙去世时,正是波普艺术集大成之日。
安迪·沃霍尔一边喊着“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一边把罐头包装,玛丽莲·梦露做成花花绿绿的艺术品。
理查德.汉密尔顿把廉价的家具,烤面包机,汽水,棒棒糖搬进了名画里,大批量的“粗糙派”的艺术横空出世。
武术明星李小龙则歪打正着地参与了这场艺术盛事。生活、功夫,哲学结合于一体,借助李小龙的身体完成了真正的觉醒。
所以,李小龙去世后,在那些如瀑布一般跌落的大量岁月里,他无处不在,还栩栩如生地活在当代文化的意识流里,我们以为我们看到了他,其实不然。
功夫是外包装,他本人也是自己的外包装。
他太努力,太独特,太强大,以至于直到最近人们才意识到,从他去世那一年开始,所有人都已活在他的哲学里。
50年前,振藩国术馆以“有教无类”名震江湖,遭到无数华人抵制,觉得不该教外国人武术,以致常常发生踢馆事件。如今李小龙破除了这种偏见。
如《V字仇杀队》所言,“人面之下不只血肉之躯,而是一个思想,思想是刀枪不入的。”
李小龙倾尽毕生心血磨砺自身的功夫哲学,而现在他成功了,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自由穿梭,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