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你好,我就好了。
你听话,我才开心。
你有出息,我就跟着幸福。
没有你,我活着也没意思了。
父母不高兴,配偶不高兴,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
你拒绝我,是不是对我个人有意见?
我不能拒绝别人,否则撕破面子,关系就完蛋了。
以上这些是典型的缺乏心理边界所致。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无界限的纠缠,出发点是为别人好,结果却通常使双方都痛苦不堪。如果家庭中有一个人总是替别人操心,为别人付出的超级好人,这个家庭甚至会四分五裂,家庭成员彼此仇恨。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就是一个最极端的例子。这位女研究生的母亲把自己活着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30年来,无论女儿走到哪里,母亲都要紧紧跟着她,操控她的人生。女儿30岁了都没有正式谈过恋爱,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没有朋友,彻底成为母亲的傀儡,最后只能自杀求解脱。
我们为什么会缺乏界限呢?是因为太爱对方,太无私吗?不是。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
1岁前的婴儿,处在“不分你我”的共生期,好像依然在子宫里一样,和母亲一体,需要母亲大量的亲密回应、及时抚慰。然后,婴儿的内心开始分化,形成个体化的自我,拥有自我界限。
悲剧的是,中国很多婴儿在共生期体验到的是大量的孤独和恐惧。早点断奶,让妈妈能够早点上班;少抱孩子,以免惯坏,甚至用哭声免疫法来训练孩子独立,严重摧毁婴儿心理健康的基础。等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做了妈妈,一样缺乏情感回应的能力。这样一代又一代恶性循环,致使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发育水平卡在了1岁前的共生期。
共生自我在关系中不断追求控制,以弥补1岁前因妈妈不受控制引起的痛苦。界限对于共生自我来说,是件要命的事情。比如一个总是监管孩子写作业的妈妈,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后,决定尝试放开控制,结果,“看着孩子不写作业,我心里好像一万只蚂蚁在爬,吞噬着我,我真想冲上去大骂他一顿。”
这个妈妈的感受非常真实,当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水平处于1岁前,如果孩子或者不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不受控制,就好像自己的手脚被剁掉一样恐惧。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你我不分、极度焦虑的妈妈在身边,孩子自然无法安心进入内心的空间发展学习能力,很容易成为越教越笨、没人管着学习就完蛋的孩子。
中国人聊天,最常听到的一句抱怨是:“我都是为了他好,却好心没好报。”事实上,人都渴望爱的流动,好心自然会有好报,如果没有好报,说明那并不是真的好,只是没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别人按照“我认为的正确道理”生活,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抗。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共生自我控制别人,同样也非常容易被别人控制,没有能量捍卫自己的界限。比如男人无法拒绝朋友借车、女人没有性欲却无法拒绝伴侣的性要求、已经结婚的人需要把大部分精力和财力投入原生家庭、“妈宝男”的婚姻悲剧……不懂拒绝的关系,看似一时保住了表面和谐,暗中却累积了很多愤怒,最终破坏关系。
摘自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