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姑的第二本书

我与《吕梁日报》的故事

2022-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含羞姑

结识《吕梁日报》始于40年前的青春时候,那时的我刚进入体制内,因为班制比较轻闲,所以翻阅报纸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在众多的报纸里,《吕梁日报》是最接近我们的,基于关心身边人,了解身边事,关注身边的政策动态,所以《吕梁日报》就成了我阅览报纸时的首选。

机关订的报纸可真不少,年年有增有减,唯有《吕梁日报》从未缺席过,年年陪伴着我,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回顾《吕梁日报》伴我走过的职场岁月,既有身边人上了报纸时津津乐道的分享,也有历史事被人重提时的激情感慨、感怀。

《吕梁日报》是我们家乡的主流媒体,属于市级报纸,起着“喉舌”的作用,它体现在为民代言、为城市代言的使命感上。几十年来,作为吕梁儿女的我,既经历过《吕梁日报》的多次改版,又感受到《吕梁日报》为民代言的不变初心。

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在报纸的副刊页里面翻寻故事、人物、散文、随笔之类的东西,报纸的副刊页如同报纸的“后花园”,展现的是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示的是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说不清这些年在《吕梁日报》的“后花园”里阅览过多少地域文化、地方品味、人物故事,正是这些地方作品不断丰富着我的思想,扩展着我的视野,从中也让我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艺术的魅力。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串珠成链,一条“文化玉带”串联起无数的文化长廊。衬托这条长廊的正是地方文化的底韵。一位文人曾说:“看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往往要看这个城市的报纸;而要看一张报纸的文化底蕴,则往往要看这张报纸的副刊。报纸副刊是一张报纸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也是现实时代读者的心灵守护所,更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象征。

我从这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里,阅览过好多地方历史知识,品味过好多地方文化内涵,有些事早已记不清了,但有些事却象刻印在记忆里,时常能被想起,记得最深的一件事是报道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中阳是个历史古城,曾有好多明清时期的石碑楼古迹,电视剧《一门三进士》讲的就是石碑楼的古迹故事,文化革命时期被当时的县委书记一声令下拆除了,留下了好多遗憾,过去多年后又被人在《吕梁日报》重新提起这举世无有的文化印迹,可见这些早已刻印在一些年老乡民的思想里,被报纸一报道,真的成了无法忘却的记忆,好在后来被有心人搜集整理,编印成书了,但再编的好也不如有实物实感留存着好。

2002年6月8号,《吕梁日报》曾报道过一位年轻的女作家李心丽,刚到而立之年的她,就被吕梁地委行署授于“吕梁文艺新星”的称号,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深深震撼了我,以至我至今难忘。

职场多年很想在《吕梁日报》留点文迹,但因水平有限,能力不够,只偶尔沾过点运气,退休这几年可能是在职场蓄到力,韵到味,写的文无意中几次被人们推荐到《吕梁日报》上,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