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阙依山朝天歌(二)
文字/摄影 风之舞
萧瑟严宫万木稀,下方炉定冻烟微。
风将云磬随行佩,松漏冰花着羽衣。
北市无喧知地迥,西山渐染觉春归。
老年数欲寻玄理,不但朝仪叩此扉。
这是明朝大学士、诗人袁炜在《冬日过朝天宫》里对朝天宫的印象。

对于常年游客都不多的朝天宫来说,冬日里更显得人烟稀少。可一旦白雪临门,这里便会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打卡圣地。
白雪装扮的朝天宫真的很美。
天地皓然一色,满目玉树琼枝。当你迈着飘浮的脚步,看着遍地萦绕的洁白,听着脚踏积雪的吱吱声,仿佛走在时间的河流里。
一座座饱含历史韵味的宫殿披上“素衣”,红墙映着白雪,庄严透着肃穆,让你感觉与雪前不是一个地方似的。那一刻,仿佛一夜梦回明清,甚至更为久远,领略着穿越千年的厚重与静美。

朝天宫最南边长约百米的红色宫墙,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耀眼,照壁上四个约1米见方的砖刻大字“万仞宫墙”,亦熠熠生辉。
居中位置的文庙,坐北朝南,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基本保留了古代文庙及府学的形制。文庙讲究中轴对称,最南端为万仞宫墙,由南至北依次为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
“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篇》:“……夫子之墙高数(万)仞,不得其门而入”,意思是赞喻孔子知识渊博,道德文章水平非常之高。

“万仞宫墙”照壁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古运渎。
一千多年前,这曾是专运皇粮的水道,始凿于吴赤乌三年(240年)。据清朝地方志学者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上载,这个古河的起点在内桥西。向西经鸽子桥、笪桥至鼎新桥,分为两个方向,一条大致沿鼎新桥向南,经草桥、红土桥,直到上浮桥的地方汇入秦淮河,现此水系绝大部分已湮灭;另一条河道大致从今天的向西,经仓巷桥(古称道济桥)、文津桥、望仙桥、张公桥、铁窗棂泵站(今涵洞口)入外秦淮河。
时光荏苒,光阴流逝。两只铺满雪的小船儿,悠悠地斜靠在“运渎”边,与广场上古朴的路灯和俏皮的雪人,一道勾勒出岁月的宁静与祥和。

此时的宫墙瓦背上,已积着厚厚的雪,屋檐下挂满了长长的冰凌,如一位千年老者捋着修长的胡须,安详地看着这座城市的起落与变迁……


朝天宫内的棂星门前已有不少拍雪景的人,我欣然发现,在工作人员为方便游客开出的路上,积雪已化成积水,竟完美地映衬出棂星门美丽的倩影。
中国孔庙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座门称棂星门,这是典制。棂星是天上的文星(我们常说的文曲星),因为古代认为孔子堪比文曲星,门也因此得名。寓意这里是读书人进出的门第,也象征着孔子思想影响了天下读书人。
清代名士张潮曰: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映雪宜对高人”,这句话用于雪后的朝天宫,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