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摘记——走出修行的误区(菩提心4)

2020-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住生心h

        慈悲心的训练让我们气度逐渐开阔,平和之中带着喜乐。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为宝贵的一种品格。在藏地,传统佛法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观瑕满难得,对自己,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的珍惜和感激,一般人能做到珍惜美好的经历,而修行人却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报。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在这个浮躁散乱的年代了里,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庄重而专注的地做事,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优雅的东西,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对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只有开始随喜这项训练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强,多么容易被激发。看似轻而易举的随喜,实际做起来却很有难度,必须像训练慈悲心那样,有步骤逐渐扩大随喜的范围,是从亲近的人开始还是从陌生人开始并不重要,关键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兴”说出口的对象。有人也许更容易嫉妒身旁的人想,而对漠不相干或远处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没有太大的反应;有人恰好相反,随喜亲友不成问题,却见不得其他人走好运。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嫉妒心强,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费力、心甘情愿地随喜他人。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看不见别人的优点,并让我们内心备受煎熬外,什么好处也给不了我们,可是因为嫉妒总能伪装成其他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受骗,你力求冷静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许不过是嫉妒心在发作而已。嫉妒善于伪装,不过说实话,我们心里还是一眼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对外不想承认自己妒火中烧罢了,因为潜意识里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地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那些地方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从这个角度说,嫉妒就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着。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逐渐放松这些不满和执着,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慈、悲、喜心都强调平等。大乘修行人不会为了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是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是为舍无量心。传统上,四无量心的训练了一般都从舍心开始,舍乃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普贤上师言教》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修舍无量心就像欢迎所有人参加一场宴会,没有人会被拒之门外。

      把慈悲喜舍分开来讲是为了训练方便,实际上四无量心并非各自独立。慈悲、欢喜若非以平等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不是无量心。所谓无量,是指发心的对象范围扩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四无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汇贯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