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简友广场

第361篇 文翁

2019-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简东骑行

【读史日历】(第361篇 文翁)

文翁,字仲翁,公学始祖,小时候很好学,通晓《春秋》,在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在汉景帝末期,又担任蜀郡守,为人仁爱,喜欢以教导感化他人。

文翁见蜀地的民风落后并且野蛮,就计划引导教化,逐步改进。他分别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自己先对这些官吏告诫勉励,派送他们到京城学习深造,在太学中的博士那里学习,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

几年后,这些官吏学成回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成绩考察提拔,其中成绩显著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同时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招收条件差的青年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学问高的学宫弟子又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弟力田,按能力分居各职位(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又时常选出一些学宫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边做事。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择优选取人才,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在官府中出出入入。

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为他建盖祠堂,每年祭祀不断。巴蜀地区爱好文雅,是文翁进行教化的功劳。

第361篇 文翁 上传中,请稍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