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殷、周民族的混血和合二为一

2018-09-11  本文已影响6人  新国学易经

如果要想从古代史中寻找纯汉族人的相貌,结果可能全都一样,就是连轮廓都无法阐明。

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应记住;殷这个民族在黄河的下游到长江之间建立起它强大的氏族制国家;但在殷的末期,在它的领土上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民族集团--周,并掀起了一场革命,称为殷周革命。在革命交替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形成大汉民族的基础。

殷到周的交替,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与巫术有关的政治,以及崇拜神兽动物的多神教国家,演变成崇拜天、逆从孔子教义的人道主义,狭义的中国式政权。由此看来,处于交替两极的殷、周两族的差异相当大。但就周曾是殷的属国这一点来看,殷人所留下的传统,以及习惯,周要在短时间内统统改变是不可能的,也缺乏这种改变的力量。

象铜器上的兽纹,越来越简化,图案化,丧失原有的意义。殡葬的仪式也逐渐形式化,由殡葬一万数千人的残虐行为,到以稻草人来代替,到以人像、实用品、艺术的工艺品取代人的殉死,并把这种取代渐成习惯。

放弃对贵人殉死的风俗习惯,而改以人形偶像随葬,无形之中对我们在后世进行相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因为,对于人形偶像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春秋、战国、秦、汉时代写实相貌的造形品被大量制造。那些被接二连三挖掘出来的写实相貌艺术品对于我们对中国人相貌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材料。

曾在日本大规模展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对于这些在报刊杂志、电视上频繁出现的秦、汉时代武士,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容貌还记忆犹新吧:大眼睛、有鬓角、宽大的额头、高挺的鼻梁、丰满面颊、长方形的轮廓。这就是特征。

关于这种容貌的特征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蒙古族、通古斯族由于在严寒的环境中生活了几万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双细小的眼睛,也就是被脂肪层所保护的眼形。汉族的眼睛大多是大眼睛,这是因为定居在温暖的区域达数万年,而不需要眯着眼睛抵御严寒环境下常有的冷风。

虽然殷族的相貌至今还不明显,但从由混血而逐渐形成自己文化的周族,我们可得知,他们并非是北方出身,而是从西方、西南方等比较温暖的地带渡来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