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想法读书

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2017-04-11  本文已影响5719人  沈还乡

写在前面的话:

《山上的小屋》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先锋小说。这篇文章我读了许多次,对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还没有得出一个十分确定结论。现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写出,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或纠正。


《山上的小屋》以叙述者“我”的角度,描写了其在家中的活动与心里感受,以及对山上那间小屋的想象。表现了怪异荒诞的家庭关系,营造了一种阴暗冷漠的氛围,展现了叙述者的恐惧慌乱。

个人理解这是一篇表现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以及其对外部环境的感受。

要理解整篇文章,势必脱离不了对文中一些意象的理解,我选取了几个比较醒目的意象,反复思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首先,就是这个山上的小屋。这个小屋时而存在,时而消失,可见不是一个实体存在。那么,我理解的是,它是叙述者所向往的、理想中的外部世界或生活环境。那么与之相对的,山下的家,就是叙述者所生活的现实的环境。由此可见,叙述者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满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于一个极度敏感的人来说,这种差异就会导致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复杂多变。

这就到了我要说的第二个意象,抽屉。在小说中,抽屉是反复出现的。叙述者会反复整理这个抽屉,父母也会趁其不备时擅自动这个抽屉。那么这个抽屉是一个隐私的空间,不希望别人窥视的地方,所以我理解它所代表的是叙述者的精神空间。由于成长中的叙述者与父母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他渴望有自己的精神净土,但是父母作为家长总要强行干涉这片区域。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叙述者会如此地不安,以及他与父母之间的变异的关系。至于父亲狼一般的眼神,母亲阴冷的笑,应该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叙述者内心的焦虑。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意象就是父亲的那把剪刀。这把剪刀与山上的小屋有很相似的地方,它们都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而是时有时无。值得注意的是,剪刀本身是一件锋利的器物,而且是父亲二十多年前丢的。因此,我把它理解为父亲年轻时所具有的冲动与勇气,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可这种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直到失去了之后才会意识到它的失去。


分析完了意象,我想再说说小说中几个人物。作为一个短篇小说的写作者,我深知文中的每个人物即每句对话都是必要的,哪怕是最不引人注目的。

所以,我想先从戏份最少的妹妹说起。妹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与叙述者同龄,但却不在同一阵营,同时她与父母也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她介于父母与叙述者之间,一半提醒叙述者父母的所做所为,另一半却与父母相似,是造成叙述者恐惧的一个来源。她的感觉就像是巴金《家》中所写的觉新,有着叛逆的心,但实际上是自身是屈服的。妹妹的存在应该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叙述者对比,另一个是加剧冲突、推动情节。

接着是父母,虽然父母与叙述者之间都有着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叙述者跟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不同。母亲也许是绝对的对立面,可叙述者与父亲之间是有共性。为什么这么说?文中写过父亲曾在做梦的时候去井里打捞剪刀,但是叙述者却能看到这一幕,他看得到父亲的梦境。

以下是原文:

父亲避开我的目光,把脸向窗口转过去。窗玻璃上沾着密密麻麻的蝇屎 。“那井底,有我掉下的一把剪刀。我在梦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它打捞上来。一醒来,我 总发现自己搞错了,原来并不曾掉下什么剪刀,你母亲断言我是搞错了。我不死心,下一次 又记起它。我躺着,会忽然觉得很遗憾,因为剪刀沉在井底生锈,我为什么不去打捞。我为 这件事苦恼了几十年,脸上的皱纹如刀刻的一般。终于有一回,我到了井边,试着放下吊桶 去,绳子又重又滑,我的手一软,木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散落在井中。我奔回屋里,朝镜 子里一瞥,左边的鬓发全白了。”
有一个人在井边捣鬼。我听见他反复不停地将吊桶放下去,在井壁上碰出轰隆隆的响声。天 明的时候,他咚地一声扔下木桶,跑掉了。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正在昏睡,一只暴 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

这是叙述者与父亲之间的共鸣,父亲也曾年轻过,而叙述者正是年轻的阶段。所以,他们两个之间的人生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叙述者与父亲很像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根据以上的理解与分析,我认为《山上的小屋》是在表现一个内心敏感、情感丰富的人对周围环境的厌倦和恐惧,周围人的不理解让他孤独、苦闷、害怕,他渴望一个自由舒畅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是否存在,答案是不唯一的。

当然,我也想过把它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山上的小屋》创作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都知道在此前的十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如果把文章放到那个时期去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具体的分析,便不再细说。


(之所以多次分析阅读这篇文章,就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这次写出来,希望与各位交流。了解更多的观念与看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