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征文婚姻育儿

血泪的教训:孩子到底有多绝望才会这样选择?

2019-05-21  本文已影响9人  坐看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云开

新闻虽已过去一段时间,但在我心里却久久徘徊难去。

那位17岁花季少年的死亡,就在眼前一瞬间。

前几秒还在和母亲争吵,后几秒就已愤怒地冲出车门,投入死神的怀抱。

悲剧发生在一瞬间,前后几秒却已是冰火两重天。然而悲剧的成因绝非一日之寒。

我不忍心指责谁,我家中也有个17岁的少年,情绪也是风一阵雨一阵的,我只能暗暗警惕,决不让这样的悲剧上演。

细想起来,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过激言论从来不少:

“我幸幸苦苦养大你容易吗?必须听我的。”“我死都不要!”

“你看看人家,再看你自己,活着就是浪费粮食,干脆死了算了。”

“我没你这样的孩子,死了得了,早死早超生。”

“养你还不如养一条狗,有本事跳啊!”

......

这些触目惊心的语言,其实并不陌生,怒火中都忘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愤怒是魔鬼,愤怒的语言就是魔鬼手中的刀剑。

花季中的少年,处于青春期,正是叛逆、乖张、冲动的年纪,最受不得激,话赶话一冲动,哪还有理智可言?

心理学家武志红对攻击性流动有这番描述:

“你攻击了我,而我带着爱容忍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这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和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转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我理解,孩子发出他的攻击,父母接纳并容忍了他,用聆听的姿态去理解他,用慈爱去融化他,孩子身上的负能量物质就会得以转化,敌意就消失了。


01  聆听和信任是托举孩子的翅膀

曾有一个少女被强奸的新闻,案发后受害人父亲并不知情,直到女儿怀孕了才晚知晚觉,立即报了案。

当他被告知这是女儿第二次受害时,惊怒悔恨不已。

他提到三年前,女儿曾告诉他这事,他以为女儿在胡说,没有相信,更没有足够重视,没料到在他眼皮子底下,女儿竟再次承受这样的伤害。

父亲强健的臂弯,却没能守护孩子,就因为没有第一时间聆听、重视女儿说的话,没有第一时间相信她。

不难想象,孩子在遭受第一次伤害时,无措求助,却遭到来自父亲的二次伤害——不信任,她的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好友小敏在这一点上的作法,令我钦佩。

当儿子的老师告诉她,孩子早恋时,她惊诧不已,但也承诺老师,一定配合,引导孩子将心思放在学业上。

她没有在学校展现她的教育,而是回家做饭理了理思绪。

饭后刚一提起这事,儿子腾地站起来,吼声霎时弥漫整个空间。望着孩子通红的双眼,握紧的拳头,小敏感受到他的愤怒、受伤和一丝快压不住的疯狂。

中学时期,早恋一直是老师家长心中的大忌,面对情绪失控的儿子,她心烦意乱,但还是选择暂时沉默,听儿子说。

看着母亲没有上来就指责他,静静地听他说,孩子心里的愤怒消减了一些,情绪缓和了一点,最后他问了一句,“你相信我,还是相信他们。”

小敏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你。”

话落,她看到那个比她还高的大男孩,头扭向一边,一颗眼泪快速滑落。

小敏的信任,拉近了母子俩的心,让儿子有了倾诉的愿望。

他述说着这段时间的压力:同学背后插刀、老师怀疑、神经衰弱、上课坐飞机、精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种种孤愤、难堪与焦虑。

一场爆风雨就这样风平浪静了。其实孩子发脾气时,是内心受到伤害,最渴望被理解之时。

世上没有不想优秀的孩子,只有被伤害后用咆哮掩盖脆弱、孤傲的心。父母的聆听却是安抚孩子的良方,给予他站起来的力量。


02  允许孩子说话是鼓励他成长

作家刘墉笔下,儿子刘轩也曾叛逆得让人抓狂。

一次一家人约好去看电影,他买好票,发现刘轩远远地走开了,连忙催促他过来,要开演了。

刘轩满脸不甘愿,别扭扭,慢腾腾,挪近了些。

刘墉一把拉过他,很生气,“跟老爸老妈看电影很丢人吗?”

刘轩脱口而出:

“当然丢人! 同学都跟女朋友看电影,我跟老爸老妈看,当然丢人。”

这赤裸裸的嫌弃,当时就将老父老母的心雷得外焦里嫩,青筋暴跳,即使是大作家也心底一片哇凉。

面对儿子攻击性十足的挑衅言论,大作家是怎么做的呢?

刘墉说,有时候孩子说歪理,跟你辩,你就给他时间,让他辩。你骂了他20分钟,也给他20分钟说话的时间,就听他说,这对彼此都是一种很好地锻炼。

刘墉爱听儿子辩,看他能说出几分道理。

沟通真的不是单方面说教,面对孩子硬邦邦的语言攻击,不同样还击回去,不被负面情绪主导,考的是父母的修养与智慧。

青筋暴得再厉害,刘墉也会按捺住,冷静听孩子说。叛逆少年刘轩就这样在理解与疏导下,渐渐褪去反叛的外衣,成长为优秀的跨界精英。

生命中,孩子的成长缺不了一个“容”字,容忍孩子的情绪,并不是纵容孩子,而是给爆炸的情绪一个出口,一个跳出情绪的缓冲。


03  孩子不听话是想要做自己

伊能静也曾提到第一次与儿子争吵,就颠覆了她的认知。

起因是儿子哈利想学剪辑,而她则希望儿子学编剧。

哈利提出:“你用你知道的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伊能静愣住了,儿子虽小,话却惊人。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的经验来自成长背景,但时代变化太快,早已今非昔比。

大人的知识需要不断迭代,又怎敢管中窥豹,去定义我们无法企及的未来呢?而孩子是属于未来的。

更何况己之蜜糖,可能是彼之砒霜。

大部分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想将最好的给予他,伊能静也不例外,所以常常不自觉去修剪孩子,按着自己的期望,但那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周国平说: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也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不可替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父母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你会发现那个很不一样的他,拥有孩童的面貌内心却向往独立的灵魂。

我们也是这样长大,固然懂得那份桀骜不驯,为他设想的蓝图放下吧,给孩子一个机会实现自己,他才能成长为他自己。


04  反抗不可怕,将反抗埋在心里最可怕

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的动机一直在我心中有种警醒。

在一众老师、同学眼里的吴谢宇,守规矩、听话、乐于助人、成绩优秀,是个完美的少年。

“心理学家发现,太听话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身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理问题。”

这句话的含义让我深思。太听话的孩子,是没有机会发展自己、将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需要的孩子,他们的需要和天性被长期压抑,表面乖顺,内心却可能病入膏肓。

来看看同学们对吴谢宇的印象:

“高智商,大神;

对任何人都很好,暖男;

说话顾及他人感受,通情达理;

愿意花一个小时给我讲题,很无私;

虽然自己很厉害,但对人随和谦虚......”

同学们眼里堪称完美的人,却做了这么决绝的事。让人始料不及的同时,却又为他的选择悲哀,然而,是怎样的绝望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不是他,无从得知,但我知道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人,貌似完美的背后必然有无数压抑与委屈。

弗洛伊德曾说:“任何关系中,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人没有愤怒,犹如一个国家没有武装。”

太听话的孩子最容易被侵占领地。我不得不揣测,吴谢宇的完美是压抑自我的产物,他的真实被压抑在了那张完美面具之下。

在某天,他爆发了,以这样惨烈的方式,毁灭了家,也毁灭了那个别人都喜欢、却不讨他喜欢的自己。

反抗意味着不压抑,不反抗的孩子,绝非好事。


05

吴谢宇的心理问题在现实中不是个案,只是他越过了罪恶的边缘。而更多有着心理隐患的孩子都在挣扎,挣扎出来就带着暗伤生活,挣扎不出来就如吴谢宇,或如17岁跳桥少年。

心理学家贝勒以为:“当一个人产生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将其向外释放的话,这种负面能量会转过来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途径。”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别阻止他,发脾气并不是坏事,只是在表达他内心的抗拒,反抗大人越界,这时父母可以做舒缓孩子情绪的润滑剂。

不是重大的原则问题,多听听孩子的主张,尊重他的想法,理解他,又有何妨?家长的态度,关系孩子情绪的走向。有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好坏真的就在这一念之间。

或许,有的家长要吐槽,情绪上来了,谁还记得其他啊!确实,那一刻真是怒火中烧,恨不得劈了对方。

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要想避免,总有一方要先退让。理智成熟的家长VS不成熟的孩子,你觉得谁更应该先做到?

黄磊曾说:“为什么青春期都需要叛逆呢?我就没有啊。我需要的爱与尊重,童年都得到了,我不需要用叛逆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看,有的父母默默做得很称职,养的孩子也健康阳光。

当然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发了脾气,记得要道歉。你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孩子也会学会承担。

每个拧巴的大人追溯到小时候,都有太多放不开的压抑。过去了的,我们改变不了,但不让这种压抑延续,是我们今天的父母能做到的。

别让悲剧重演,愿我们每对父母都能笑看庭前落花,儿孙承欢膝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