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0

2017-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郑宇辰

美国没有多少人请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带 —— 从早上就要比正常时间早起做几道数学题再去上学,到放学后参加各种课外班,家长全程陪护。这是一场军备竞赛。而且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条件参加这个军备竞赛。

埃文特说,他不打算参加这个竞赛。他给了三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

第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别的孩子一起胡乱的打闹,这样出来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项一项的指标,考取分数,满足大人的要求,长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第二,名校教育和家长陪护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们认名校这个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养上起到多大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长陪伴也许在早期阶段有用 —— 帮着念念书,背背乘法口诀 —— 后期未必有用,难道好学生不应该独立学习吗?

第三,家长们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名校标签就如奢侈品品牌,跟亲朋好友一说人人羡慕,也许你追求的仅仅是这个羡慕。关键在于,家长们把“名校”当成了一场比赛的终点,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赛,也没有什么决胜的终点。

所以埃文特的策略是继续纵容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帮他们学会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成绩和指标。他说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们的乐趣、眼光和世界。

从小高强度竞争未必好,名校未必有用,这不是哪个学者突发奇想的说法,这是学界的共识。

某高中生,成绩实在优秀,毕业前一年就被加州理工学院录取,只要继续完成高中课程就可以去了 —— 结果孩子从此不学了。他跟父母说,你们让我去名校,我现在已经做到了,证明了,然后就不学了。把高中校长都惊动了,非常着急,也不知最后去没去成加州理工。

某学生,努力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发现自己跟上课程有困难,竟然自杀。

某家长,孩子没考上名校,竟然好几年内跟周围人撒谎说他家孩子在名校。

所以上名校这条路,不但难,而且有风险。反倒是我知道有些州立大学出来的孩子,身心健康,也搞高科技公司,也创业,有的特别成功还上了全国性的电视新闻。

二十年前埃文特上大学时候的美国大学格局,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理想的一个状态。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名校毕业生也的确都挺厉害。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状态很不正常,也可以说很不健康,我甚至怀疑这些被父母强行推出来的孩子,将来还有没有足够的品格和后劲去取得真正的成就。我看有些名校毕业生给人感觉已经不太正常了。

在今日的美国,也包括欧洲的发达国家和中国,大学学历越来越值钱,进入名校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经激烈到了有点不正常、需要问一句到底值不值得的地步。

今日名校竞争之激烈,很像是竞技体育选拔运动员。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职业队当明星,你必须从小就严格训练,甚至可能一步走错都不行。那么也正如职业体育,通往名校之路会有大量的被淘汰者,会有人中途就失去资格,会有人永久性地受伤,会有人因此连平凡的一生都过不好。

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赋有热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竞技体育级别的训练,那你就好好培养;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赋和热情在别的方面,那就别忘了还有很多别的路可以出人头地;不管走哪条路,让孩子和家长付出太多牺牲,甚至牺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还有一点,我坚决不信:将来的世界会被一帮从小就知道听话学习的“好孩子”主导 —— 所以你要真对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别往那个方向训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