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的作文题
今天北京中考的作文题公布,其中有一篇记叙文,命题是“那个星期天”,同事们在隔壁说记叙文不太好写,我心里想,记叙文的话无非是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要素齐全不难办到,但是想要出彩确实需要经历,需要积累,有经历才能真情实感,有积累才能立意深远,突然觉得其实对中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事情。
我去搜了史铁生文章的节选《那个星期天》,讲的是小时候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玩,但是忙前忙后最后“食言”的事情,“我”的情绪经历了各种变化,妈妈的情绪和动作也有各种变化,现在看来是个“非常好理解”的事情,毕竟生活琐事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从旁观者的角色到舞台的主角,维持一个家正常的运转,很多事情必须要亲力亲为,这是一个成年人早已承认的事实,但是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应该会和史铁生先生差不多,情绪反复变化,会期待出去玩,会埋怨母亲不断往后推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没有听话,会怨恨母亲为什么言而无信,会抱怨星期天没有出去玩,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最后看到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抱着自己,看到母亲眼里的泪水,又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一切释怀,想要安慰母亲。小时候对这些事情都无法轻易理解,只是在局部的信息里做出直接的情绪的判断,所以才会有这些情绪的变化,但是母亲虽然知道这些变化,自己一方面无可奈何,依然完成这些生活琐事,另一方面也没办法解释,因为孩子太小,还不能理解。
我想到这里,突然感觉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关系,相处方式,想到自己的成长,想到父母养育教育我们的艰辛不易,除了情绪,我想我又进一步思考了一下。
好像一个个体的思想的成长就是这样,好像人类文明一样,从茹毛饮血,野蛮蛮荒,到逐渐变得像人一样,懂得克制,控制自己的思想,熟悉自己的性格和情绪,逐渐变得文明。这个文明化的过程,通过教育发生在年幼的人类个体身上,如果成功,这个人将成为一个文明程度高的人,中间有各个关节出问题,都会推迟他或她的心智成熟,或者变成一个人面兽心的歹徒,或者变成一个情绪暴躁的泼皮,或者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里有必要扩大教育的概念,除了那些典型的教育经历,所有可以有所成长,成熟心智的经历都应该被看做教育,这样就可以把许多没有拥有经典教育经历但是高素养的人加以解释,又可以把许多尽管拥有良好经典教育经历但是低素养的人加以解释。
而想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有人说过儿童是“对这一代人文明的野蛮侵略”,毕竟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教化,让下一代可以做文明人而不是野蛮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突然觉得这话说的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