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
我们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夫子和弟子们谈话的文集。既然是谈话,互相交流的老师和弟子之间,弟子和弟子之间,就一定不是生硬死板的一问一答,而是用带有感情的,带有温度的语言,沟通彼此的想法。
老师教诲学生,学生间互相鼓励,这才是孔夫子和弟子们谈话真实的样子。
这一天,子贡向孔夫子提问。
子贡在孔夫子的学生中,不一定最有才学,最有仁德,但绝对是最有经济,政治才能的一个。
经济才能,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最为富有。政治才能,子贡为保住鲁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在各个大国间纵横捭阖,堪称春秋时代的外交第一人。
优秀的人难免自矜,也就是骄傲。毕竟自己的能力放在那里,本事足够大,即使子贡再怎么低调谦和一心向学,但是看身边包括老师孔夫子在内,在经济上都没有自己富有,内心多少也会有一些‘我交朋友从不在乎他有没有钱,反正都没有我有钱’的感觉。
子贡向孔子提问道:一个人如果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这个人怎么样?
原文“何如?”用的的很形象。
子贡自己就是经商从穷到富,他有亲身经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体会,而且很难得的是子贡不是富二代,钱都是自己挣的,所以子贡这个问题问的就有一种自夸的味道。
我们看孔夫子面对自己的这个得意门生这么回答:这样的人当然很好,但是还不够。
在贫穷的时候不谄媚,不如没有贫穷这个概念,安贫乐道。
在富贵的时候不骄傲,不如依然热爱礼仪,不胡作非为。
为什么呢,贫穷而不谄媚,我虽然穷,但是我不谄媚权贵。行为上没有自卑,但是心里还是知道什么是自卑。
这就不如心里根本没有自己穷不穷的概念,心宽体胖,超然贫富之外,人不堪其忧,我不改其乐,这样的境界就不是贫而无谄能比的上的了。
富贵了也不骄傲,其实心里已经骄傲,只是行为上时刻注意自己不骄傲,同理不如富而好礼的人,无所谓什么富贵,追求礼义,乐善循理,这境界也不是富而无骄者比的上的。
老师的话确实有水平,这么一说,子贡确实还有没做到的地方。
但是子贡也不是一般的学生,聪明人一点就通:老师,诗经里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这个道理吧?
切,磋,琢,磨,是古时候制作玉器流程的四个重要步骤。
切, 切开石头,把石头里的玉料暴露出来。
磋,石头内部的玉石原料跟外面的石头壳分界的地方,切是切不精细,要用锉刀把玉和石彻底分离。
琢,雕琢形状。
磨,打磨抛光。
说文解字:美石为玉。玉已经很美,还需要打磨才能成器。
和玉器一样,普通人要不断修身进取,才能成为仁人君子。
子贡本来觉得自己修身的水平很高了,没想到在老师孔夫子这里还有更高的标准。
孔夫子对子贡的说法很高兴,说:赐—-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名端木赐。
孔夫子说:赐啊,你很不错,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把事情告诉你,你能推想到还没说出来的道理。以后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诗经》是什么书?孔子重视的《诗经》有哪些厉害之处呢?
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