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言第2周③ 亢龙有悔
2018邁悅易經基礎探究群由Freda老师主持教学易经基础。转载请注明来自“船布诚易经帮”。
本易经基础课程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配有图片直观理解,不故弄玄虚。欢迎在留言评论区对相关内容进行探讨雅正。
获取以前的周易课程,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点公众号内菜单“易课”按钮。
文言第二周 周三诵读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Line 6 states: "An arrogant dragon would regret." What is the meaning?
The Master says: "The prestigious one has no office. Being at the high position has no support from people. The people of good virtue stay below with no assistance; thus, acting without support would regret."
解释这段文言传的常用词, 字解:
今天学习这段的常用词,解字学习 仁义礼智信 的 智 字
常用词细解:
亢龍有悔
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得過高的龍。有悔,意味著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
「亢龍有悔」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位」,而在於「時」,所謂「與時偕極」就是說乾卦發展到上爻已經走到了盡頭,再也沒有發展的餘地了,所以我們把這個階段說成是終結階段,好比動物臨近死亡,植物臨近乾枯,盛時已逝,難免有悔。
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人不要坐到最高位, 换句话说,做人也不要做得太高明了,做得太高明了不好玩的,贵到没有位置好占。有的人,学问、人格、仪表都好,可是太贵了,贵而到了无位,连一个科员的位置都得不到 。
对应元亨利贞分享仁义礼智信的字解:
解字 智 字
<会意><形声>字
甲文智:李敬斋氏以为「哲也,从知于会意。于,迂也、远也,亦曲也,知曲远者之为智。」
金文智:林义光氏以为「当为知之或体,……从甘即从口,从知于。于,曲也。」
小篆智:从白亏知,亦从知声;白原象鼻,本作「自」解。亏即于,象气之舒,而上碍于一,本作「于」解,含有迂曲之意味。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身者乎」是其例,且又通「迂」;于于此乃迂求曲寻之意;知谓通晓事理;自己迂求曲寻,得以通晓事理为智;其本义作「知也;无所不知也」解(见释名),即智慧之称,今字作智。
其义有:
1.智慧,聪明曰智,愚之对。例如《释名o释言语》:「智知也,无所不知
也。」
2.计谋,巧思曰智,力之对。例如:智巧、智谋。又如《晋书o贾模传》:
「深沉有智算。」
3.有才气者曰智。例如《孔丛子》:「师贤友智。」
4.知识曰智。例如《孟子o公孙丑》:「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姓,春秋时晋荀林父之弟智首,食邑于智,谓之智庄子,以邑为氏;望出
天水、河东、陈留;又穆天子传有智氏,为西域姓。
6.智利;国名。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智,識詞也。从白,从亏,从知。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智,器物上可辨识的标志性文字。字形采用"白、亏、知"会义。
引申线索
词汇分类
①本义,名词:用兵作战的谋略。 智谋 智勇双全 / 足智多谋
逐于智谋。--《韩非子 o 五蠹》
智术浅短。--《三国志 o 诸葛亮传》
②名词:经验,策略,思想。 智囊 智弱 智障 智育 / 才智 心智 弱智 吃一堑,长一智
然后智生于忧患。-- 《孟子》
③形容词:有策略的,聪明的。 智齿 智龄 智慧 智力 智能 智商 智数 智士 智者 / 机智 能人智士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智,烛也。--《法言 o 脩身》
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
少年智则国智。--清 o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④副词:聪明地,机灵地。 智斗 智取
智是超群绝伦的口才
还有一个金文的写法 ,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面加了一个表示说话的"曰" ,强调智慧一定是清晰的表达。
诸葛亮的口才是老浦小时候读三国最佩服的。舌战群儒、骂死王朗,比三英战吕布还精彩。
舌战群儒,有点像当今的网络水军,上来一顿人身攻击。诸葛亮基本是一招制敌:有本事骂我,也不照照镜子,自己有多怂。
骂死王朗,是戳到老家伙的痛处,就是一生苟且谄媚,引发老头心脑血管崩裂,阵前猝死。
最精彩的还是诸葛亮吊孝,亲自前去吊唁被自己气死的周瑜。一篇长长的祭文,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声泪俱下,感动了所有人,不仅把恨得咬牙切齿的东吴战将打动,还重新修复了联吴抗曹的大局。
大智慧,好口才。
智是超强的自我管理
篆文 误将金文的"干" 写成"亏" 。但这个"亏"虽属误写,但还是有着很好的寓意。
那就是亏自己,利天下。
诸葛亮的注册商标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真是累死的。
司马懿抓了个蜀军的俘虏,问:你们丞相是怎么办公的?小兵说了两点,第一点是吃的很少;第二点是事必躬亲,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审核。
司马懿于是判断,吃得少,说明胃口不好。事无巨细都管,说明授权不够,早晚累死。
果然累死了。
诸葛亮生前曾经公布了自己的财产清单,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除了官俸外没有任何灰色收入。事后清查丞相府的资产,果然如此。
严以律己,是诸葛亮推行法制的基础。也是他最为后人敬仰的品德。
管理自己的欲望,亏欠自己,最终功成身退,是大智慧。
老子说: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终成财神陶朱公。
张良功成身退,辞官修仙养生,终得善终。
诸葛亮是贤相,也是权相,而权相在历史上通常没有好下场,个中区别,就在于是不是自律。
民间演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历史真实,但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一个智者美好的想象。那就是学富五车,洞悉人性,口吐莲花,严以律己。不仅要有超强的智商,还要有很好的情商、财商。
这可是人工智能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老浦识字:智慧的基础是知识
智的原意就是知识的知。甲骨文 里的 干,是远古最原始的武器:木头棍子。加上一个代表弓箭的 矢。木棍和弓箭中间,有一个代表说话的 口字,合起来表示谈论打仗的事。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解说:
"知,识敏。"
意思是,"知"表示"认识"、"意识"很敏捷。
"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说由于这人见多识广,碰见事情马上可以做出判断,说出口的见解快得跟射出去的箭一样。
所以智的第一解释是知识。
知识从哪里来,从学校里学来。
所有出名是智者都有神一样的师父。
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都出于鬼谷子门下。
张良遇到"圯(yí)上老人"黄石公,一部《太公兵法》让他成为帝师。
诸葛亮有师父吗?当然有。有人分析,诸葛亮是世家子弟,先祖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从小一定受过良好的家教。成年以后,水镜先生司马微,岳父黄承彦都给过他良好的教益。
民间传说就玄了,说他是张道陵张天师的徒弟,吕洞宾的师兄。
智慧的根底是知识。传说中的这些智者,无不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阴阳术数无所不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就是深通气象学,料到在刮西北风的冬天,会有小阳春的现象,这几天刮东南风。然后装模作样借东风,成就了火烧连营的壮举。
至于八阵图,一堆一堆的石头就能退兵。发明木牛流马,解决蜀道运输困难等等,都是基础知识扎实的结果。
但是真正的智慧,可不仅仅有知识就够了。
智慧是洞悉人性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弓箭、木棍和口组成。弓箭锋利,木棍朴实,正是人性的两面。
洞悉人性是极大的智慧。
首先洞悉合作者的人性。
诸葛亮躬耕陇亩的荆襄地区是南北方势力的中心地带,实力最大的是北方的曹操、南方的孙权和近在咫尺的刘表,选择哪家大公司任职呢?
刘表碌碌无为,尽管熟人很多,但肯定不能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符合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
孙权个性残暴,也不是成大事的。
刘备当时只是一个IP,根本还没自己的地盘。但抱负远大,知人善任,是具有超级潜力的创业公司。
三顾茅庐,证明了老板的诚意。诸葛亮决定和刘备一起创业。
一见面,就在隆重草庐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核心战略,这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路演,隆中对。
其实,这样的战略,鲁肃向孙权提出过,荀彧(yù))也和曹操谈论过,他们的智谋都不次于诸葛亮,更不要说最后家族得了天下的司马懿了。
但事实证明,最得老板信任,最能施展平生抱负的,还是诸葛亮。
你不能不佩服诸葛亮选老板的眼光。
当然克敌制胜,你更要洞悉对手的人性。
敢玩儿草船借箭,是因为了解曹军不善水战,大雾天气只敢远远放箭的弱点。
玩儿空城计,是了解司马懿多疑的个性。碰上一个头脑简单的,早冲进城里了,绝对不敢这么玩儿。
关羽心高气傲,听说新来了马超,就写信问马超这人怎么样?意思要回去和马超比试比试。
诸葛亮回信: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说马超文武双全,绝对是当世豪杰,但是,和您美髯公,还是没法比。
你注意,这是夸人的最高境界。不说对手怂,而是把对手夸上天。然后再说你比他还强,那不是天上天了。
而且虚着夸,你胡子美,颜值高啊。
关羽美得把这封信到处给人看。
我有一同学深谙此道,他吹牛的时候总是这样说:谁谁谁就是一混蛋,怎么怎么横,怎么怎么牛。最后轻描淡写地说,有一次他来我家,我训了他一顿。
洞悉人性,就站在了人生高处。
生活处处需智慧,无论待人处事,一思一虑,非经智慧不能辨择。故行事需智慧,择偶需智慧,识人需智慧,择业也需要智慧……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拥有智慧,做个有智之士。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呢?
有曰:「逢昏不昧,智也。」遇事不昏昧,是智慧。我们生活中,若坚固执着,心量狭隘,就易遇人不识,遇事不辨,故愚昧一起,则人事不谐,常陷困境,痛苦不已。心中有了智慧,自有明亮的慧眼,明辨是非,辨识邪恶,趋吉而远祸。
智慧,人人本有,一旦被欲望、习气、情绪等障碍,就无法显现。故「利令智昏,欲令智迷」,「水激则波兴,气乱则智昏。」在财色名利当前时,最难的是如如不动,这四大欲望的诱惑力量强大无边,若无智慧的把守,道德的约束,难保不堕落,人生的诸多不幸,莫不由此贪欲而起。又当不能掌控情绪时,也极易被境遇左右,犯下错误;纵容情绪的冲动,更易丧失理智,做出后悔莫及之事。因此,时时保持理智清醒的态度,可以为我们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懊悔。
「大智似愚而内明」,有智之士,不一定口若悬河、满腹经纶的样子。反而一些看似憨愚之人,内心却清澈明朗,才智深藏,稳而不露,此正是「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能守愚,才不遭忌,比之聪明好胜之人更胜一筹,故谚云:「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有智慧的人不轻怨环境或他人。其深知,广阔的胸襟肚量,才能包容一切难容之事。对于事物情理常能通达明白,故不轻易动怒,能保清净之心,不被眼前困境所障。智者,亦有过人的勇气,敢于去面对人生种种挑战与考验。在困苦艰难中,所思的不是退缩埋怨,而是奋发向上,激发斗志精神,冲破难关。纵然失败,亦无怨尤。
「俭以训子孙,智也」。勤俭自古乃持家治业之基,能以节俭来训勉子孙,是明智成功的家庭教育。常言「富不过三代」,而今更多的是富不过一代,儿孙自幼能够养成节俭良习,自有一股廉洁的气节,来日才能承传家道,恪守家业,绵延传递。故守成何其不易。
智者,能「睹危思变」,不拘泥于环境,随遇而安;「智者不妄为」,智慧之人不会胡作非为,因为其知后果痛苦无边,故不能为,亦不敢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能知人,亦能用人,更能善体人意,知彼知己而不惑。
《中庸》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好学,是增长智慧的方法。能深入学习,无论是前人的经验,或是圣贤的教诲,尤如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远。好学之人,能将他人的学识、经验转归自己。因此,要提升智慧,就当发奋学习,沉潜其理,并在生活中力行。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习,不但在书本上,亦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上,每经一次的逆境挫折,都是汲取经验最好的教训。多做事,历事练心中,反而不怕事。经过一次次的锻练,让我们更有智慧处理好各种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更圆融的处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