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之我见
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记忆。读书也是一样。学习的时候一定是带着疑问的,有疑问才能去思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初高中学习的时候对于概念和定理,有的时候也思考过了,但想不出什么花样,就把它记下来了,虽然记下来了,但是根本就没有理解它为什么是这样,这并没有致其知。更可怕的情况就是老师也不能讲出个来龙去脉。这样的情况就是“学而不思”,我之前似乎也是这种状态,但是在最近复习高等数学的时候发现,当初学习高等数学的时候根本就谈不上是学习,而是简单的记忆,记忆概念,记忆定理,记忆公式。不能长久的记忆住知识是小事情,可怕的是它使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记忆的过程,使你思考的过程变成了记忆的过程。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思考的能力会不会弱化我不敢确定,但是思考的冲动肯定会弱化。慢慢的就会变得刻板,机械化,因为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想去思考,没有这种冲动。这难道不是“罔”吗?与其这样,倒不如打打游戏,出去玩耍,还能缓解大脑的压力,缓解心情,锻炼身体。与其学而不思不如不学,前者对大脑造成了危害,后者反而能在其他的方面刺激大脑思考的能力。
读书也是一样,为什么有的时候读书都忘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可以反问一句,如果我们能够回忆起所有看过的内容,那我们的大脑与计算机硬盘还有什么区别?我们的大脑使用来思考的,读完书之后,能留下来的是经过大脑加工过的内容,是书籍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前者是比较显示的思维过程,而后者却是大脑隐式学习的结果。只有学习过的东西,才能容易的被大脑回忆起,这是经验的体现,不是科学的发现。
众所周知的是大脑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它确实能够记忆,但是让大脑记忆东西也有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大脑的主要功能是学习,所以它一定有复杂的机制来留存学习的内容,有复杂的机制能快速的调用学习过的内容,这与现实是相符合的。为什么硬记东西是非常累人的?也许这也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吧,只能说硬记东西的弊大于利,并且会给大脑带来一定的危害。比如,高强度的记忆后,你的大脑会非常的疲劳,往往会丢三落四。而如果你学习了很长时间,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产生疑问,不断的探索,你的大脑反而会更加有活力,往往表现为不知疲倦。故而大脑进化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使得我们硬记东西的时候,或者采用不正确的方法学习的时候,它就会开始抵触,让我们心烦意乱,不再有心情采用这种错误的方法去学习,或者人体开始犯困。
那么,我也想过如何避免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呢?不妨在学习前喝杯茶,先冷静下来,摒除浮躁,多问几个为什么,耐心的去思考,去探索,我想你一定会享受这个过程。另外就是,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相信致真知是需要耐心的,是需要慢一些,再慢一些的。
第一次的手稿,难免有些错误,希望读者能指出错误,希望大方之家不吝赐教。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