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震惊世界 姿态各异堪比始皇陵兵马俑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桂林山水闻名天下,而且桂林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是桂柳文化的发祥地和兴盛地,孕育了比故宫还早30年的靖江王城、桂海碑林、灵渠等众多名胜古迹,桂林山水也是中国山水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之七大主要特色文化: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的抗战文化;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鸿故居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在这七大主要特色文化当中,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这些姿态各异的造像以佛像为主,穿越历史,或残缺或完好,但佛像的始终恬淡智慧,初衷不改。这些摩崖造像几乎全为唐代与宋代所镌。最大造像高达2米,最小的仅几厘米,均在西山。大多数造像都是1龛3尊,也有1龛1尊、2尊、5尊、7尊、11尊的。
桂林摩崖造像除6龛外,其他均为佛教造像。主尊多为佛,又以释迦牟尼居多,阿弥陀佛居次。胁侍在西山、还珠洞,以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胁侍菩萨为主;在风洞迦叶、阿难等胁侍弟子多于胁侍菩萨。有少量佛龛下镌有供养人及造像记。
造像中的佛绝大部分结跏趺坐(即盘腿打坐)。手式以施合掌印、与愿印、无畏印、定印、缚拳印、说法印等为主。造像规范化、定型化;故事性不强。精美虽不如北方著名大型石窟,但带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西山摩崖造像多采用薄雕与阳文线刻技法,线条活泼明快,且保留有造像记和灯龛记共七处,有年号的均是中唐以前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观音峰李实所造佛像,共3尊,名曰阿颇佛像,其保存完好,为桂林造像之冠。
西山造像,分布在观音、立鱼、龙头、千山诸山峰,现存95龛,共241余躯,另有浮雕石塔1座,灯龛17处。其中有唐调露元年(679年)、景隆三年(709年)、上元三年(762年)等造像记。题材以佛陀为主,不见独龛的菩萨。佛旁的胁侍全是菩萨,偶尔有着比丘装的弟子胁侍夹在其间。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摩崖佛像与中原摩崖佛像的形制有较大差异,而与印度、南洋地区的佛像多有相近。
抗战期间罗香林考察桂林摩崖佛像,将桂林西山观音峰阿颇佛造像,及伏波山还珠洞上层左壁临江毗卢遮那佛造像,与印度菩提伽野大佛像及南洋爪哇佛楼大佛像的形制作风详加比较,认为桂林佛像“虽其形制之钜丽与造作之精巧,以视山西大同云冈与河南洛阳龙门等地之佛教造像,均不逮远甚,然以作风与印度菩提伽野(Budhi—Gaya)大佛像与南洋爪哇佛(Borobudur)大佛像,多相近处”,如阿朗佛像“面部圆长端重,鼻根虽高而略有波度,眉目不与鼻根相接,而甚昂爽,目形扁长而温肃,虽不甚类华人目形,亦不类西北胡人目形”。
在这些姿态各异的摩崖造像当中,伏羲山造像最为出名。伏波山239尊造像分布在吕祖洞、还珠洞和千佛洞中,分属佛教、道教与其他造像,以佛造像为主。造像面容慈祥,身材清秀,袈裟轻薄,线条流畅,多为晚唐风格。珊瑚岩口两尊造像,头包方巾,一作清谈状,一作静听状,下则题刻“日日青菜羹,夜夜黄粱梦。
摩崖造像文化博大精深,摩崖造像穿越时空的拈花一笑,让人觉得平静而美好,也给了桂林人很多的希冀。如今仍有许多桂林市民前往各处造像祭拜、祈愿。
古人云:“懒度庸人意,且拂明镜台。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让我们放下生活中的压抑,与好友一同翻山越岭,寻访山洞崖壁之造像,转角遇到佛,是极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