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你,但我更爱你
耳边循环着那首《巴赫旧约》。
依稀记得第一次听它,还是初中。
那时我还没有喜欢上汪苏泷,那时我还爸爸妈妈这个概念还没有那么多的执念,那时我还什么都不懂,那时我还只是个单纯的爱幻想的并愿意为自己的幻想去努力的小女孩,那时我还在很努力很努力地学着伪装自己,那时我还有梦还有书本还有课桌还会在课堂上克制着自己努力学习,那时我还以为这个世界很善良,那时我还会在黑夜里仰望星空……
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我长大了。
我明白了许多人情世故,于是我开始区别对人、圆滑处世;我认清了许多感情,所以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努力地珍惜;我让自己肩负了一份责任,所以我情愿自己受苦;我意识到了没有人能为我做些什么,所以我开始微笑……
其实,你看,现在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至少你还在会热泪盈眶的年纪。
“你得学会疼自己,不然没人疼你。”
我想这是我在这个三八节收到的最美好的礼物,也是我这近二十年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是的,我哭了,无声地,眼泪就那样流了下来。
我的妈妈,那个不会疼自己的女人,那个因为琐事而自己气的生病的女人,那个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的女人,那个生病都舍不得钱看医生的女人,她对我说:你得学会疼自己,不然没人疼你。
听到这句话,我想我释然了。
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所以要付出的也不同。
我真想骂自己,骂自己的不懂事,骂自己的不会换位思考,骂自己曾经讨厌了自己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无论怎样也割舍不掉的东西,我有,我的母亲更是有。
可是,我竟那样的不懂事。
我们家家庭情况不好,在当今这个社会,如果公平的话,绝对能列入重点扶贫对象的行列。所以和大多数农村贫困家庭的父母一样,我爸妈在我很小,小到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就带着弟弟外出打工谋生了。
我12岁之前没有爸爸妈妈的概念,一直觉得他们可有可无。一方面是几乎没有见过,另一方面是我一直跟我奶奶一起生活,而我奶奶一直给我灌输我爸妈不疼我的思想。那么小的我,就那样相信了。所以我觉得他们可有可无,甚至讨厌他们。
其实,我小时候最讨厌别人见我就问:你想你爸妈不?
我害怕听到这句话。
因为,我想,很想,非常地想。可是我不敢说我想。我潜意识里认为那是错误的回答,我觉得我要是那样说了就对不起我奶奶。所以,我从不说我想。
还记得有一次,初中,学校开家长会。条件很差,老师把我们带到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其实称不上操场,就是一个小广场,还是土质的),上面大太阳晒着,大家有序的挤在那里。那天来了很多家长(其实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演讲老师说了什么我记不住了,但是在我们全体起立大声嘶吼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时,我哭了,歇斯底里,哭的歇斯底里,喊得也歇斯底里。那是我第一次对我爸妈说我爱你,虽然我们隔了两千多公里。后来哭泣怎么止住的,我也不知道,但是从那之后,当别人再问起我你想你爸妈不,我再也没有对自己的心说过慌。
再后来,发生了很多事,好的坏的,大的小的,很多很多,我都不记得了,但总体的印象就是痛心。这生活太他妈难过了。
这几年,家里的纷争大大小小一直不断。
说不准是好是坏,谁对谁错。想不明白的时候,我也曾想过离开这个家,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拼命地学习、想考大学,唯一的动力就是我想要逃离这个家。有时候,更甚至想着爸爸妈妈一直不回来就好了,以前我虽然没有爸爸妈妈,但是我没有这么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讨厌他们,和他们对着干。虽然,可笑的是每次吵完都会一直一直地指责自己不应该。
我曾经很讨厌过我母亲。
我觉得她多事、爱嘟囔、很记仇……
可是当初有多讨厌,现在就有多爱。
我的母亲很伟大,她真的很能吃苦,她真的很无私,她真的很节俭,她真的真的很负责任,她真的真的很爱很爱我们。
她没有学问,不善言谈,更不会用什么浪漫的词汇去表达什么。
在这个表达的时代里,这样的她总是被忽视的对象。
你看,连我都忽视了她。
换位思考,我以前懂,也很擅长用。但是从未用在我的母亲身上,我想,以后我绝对不会再对母亲发脾气,说“不”了。这不是软弱,你也不必嘲笑,我只是学会了如何去珍惜我的母亲,不是其他人和物,而是,我的母亲。
那个女人,我讨厌她,但我更爱她……
那首《巴赫旧约》还在耳边回响。
“我的巴赫旧约
也没挽回你”
我想我在失去着,但也在得到着。
而这正是成长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