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曾在瓜洲渡痛击金兵,车船在雪夜里飞奔。秋风中骑着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渐白,盼望收复故土的愿望已成空谈。《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蜀相》和《书愤》两首诗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的《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陆游的《书愤》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杜甫和陆游因个人际遇的不同在表现同一个人诸葛亮时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功绩方面:杜甫是“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个人情感:杜甫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是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第三,表现手法:杜甫是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是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当然,陆游的诗直接命名为“书愤”,感情表达也更直接些了。杜甫的诗,相比之下含蓄沉淀,多了苍凉悲壮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