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眼育儿4:每个孩子都是好奇的乔治
文:方达
如果说中国的孩子没有不知道孙悟空的,在美国,“好奇的乔治”这一卡通形象同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伟大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男主角阿甘最爱的图画书正是“好奇的乔治”。
乔治是一只生性好奇、总爱闯祸的小猴子(实际上就是小孩子的化身),但是因为他善良又机智,每次闯祸总能化险为夷,每次突发事件的结局都令人会心一笑,原谅他的调皮捣蛋之举。
乔治的形象很可爱,与儿童的天性又有着天然的相似,因此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他。我女儿三岁时,给她买了一套“好奇的乔治”,一共八册,包括:“好奇的乔治去巧克力工厂”、“好奇的乔治在梦里”、“好奇的乔治去玩具店”、“好奇的乔治和小狗”、“好奇的乔治去野营”、“好奇的乔治看游行”、“好奇的乔治去海边”、“好奇的乔治和翻斗车”。
对这套绘本,女儿爱到极致——连续一个月,每天晚上都要求我讲一本乔治的故事,而且一遍听不够,要讲两遍甚至三遍。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也真是卖力气。
这套绘本的翻译者是崔维燕教授。崔教授是中国研究儿童绘本的代表性人物,2009年我有幸听过她的讲座。作为爱读书、爱藏书之人,我当然会在培养女儿阅读方面倾注心血,但是当年对儿童绘本和亲子阅读还处于朦胧状态,一知半解,不得其法。可以说,正是崔教授适时指点迷津,才让我和女儿进入亲子阅读的精彩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好奇的乔治”——本文标题正是崔维燕教授当年讲座中的原话,在此声明,不敢掠美。今天分享的是其中一册“好奇的乔治去玩具店”。
有一家新玩具店开业,最关心乔治的黄帽子叔叔当然要带乔治去凑凑热闹,但是调皮的乔治哪有耐心排队?早已趁店长不备提前钻进玩具店了。
皮球、洋娃娃、自行车、各种玩具琳琅满目,摆满了货架。乔治的眼睛都直了(想想小孩子进玩具店的反应)。他开始摆弄各种玩具,比如拽呼啦圈......
结果自然是闯祸了,把店长气坏了,想逮住乔治,乔治敏捷的爬到了货架顶端,逃过了“追捕”。
这时一个小姑娘正指着货架顶上,让她妈妈帮忙拿一只恐龙玩具。乔治见状连忙拿起恐龙玩具递了下去,小姑娘高兴极了。其他的小朋友也纷纷要乔治帮他们拿货架高处的玩具。
这回店长可高兴了——乔治帮大忙了。开业结束后,店长不但送给乔治玩具,还特聘他为玩具店服务员。
这套绘本之所以风靡全世界,有趣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不只是孩子觉得有趣,甚至大人在朗读时也会不自觉的笑出声来),其中蕴含的道理可以让父母更好的接纳孩子也是重要的原因。
1、孩子天性都是好动的,就像好奇的乔治,根本闲不住,总会惹出麻烦。有很多父母会按照成人的思维,怕给自己尤其是别人带来麻烦,而去限制孩子好动、爱探索的天性,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拒绝接受真相。作为父母,需要接受“每个孩子都是好奇的乔治”这一事实,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感谢上帝,孩子生来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世界的各种未知,要探索,必然要学习,学习的愿望应运而生。
为人父母者,应该向“黄帽子叔叔”学习,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为自己生活中的各种“方便”起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爱和包容,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2、孩子闯祸不要紧,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进行补救,而不是一味责骂。乔治就总是闯祸,而且总是无心之失。其实哪个小孩子闯祸会是故意的呢?不能按照成人的思维去要求他们。孩子闯祸往往是由于好奇的天性,大可原谅;帮助或指导孩子弥补自己的过错,孩子反而会得到成长的契机。
例如我女儿四岁时,一次在一本精装绘本的扉页上用蜡笔胡乱划了几道,我最痛恨不爱护图书的人,本能的冲她发了火,女儿被我骂哭了。她妈妈出了个主意,让她动动脑子,看看那几处地方能不能画成什么东西?于是女儿开动脑筋,修修补补,把那几处划痕画成了几只蝴蝶。结局自然皆大欢喜,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后教育女儿也更有耐心了。
以前还看到过一个育儿故事:一个小男孩儿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水洒了一地,男孩儿怕妈妈责怪,哭了起来。此类情况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发怒和责备,但是这位妈妈不但没责怪孩子,反而和孩子一起叠了一只纸船,在地上残余的水迹处像模像样“航行”了一番。“航行”完毕,要求男孩儿和她一起把地面收拾干净,男孩儿高兴的答应了。
这位妈妈很懂得儿童心理,在教育孩子方面,显然是一位高手,值得我们学习。她知道对待小孩子,不能以常理度之,这帮家伙其实就是一群欢蹦乱跳的“猴子”啊。对待孩子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养育孩子,是一场伟大的修行。为人父母者,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