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
理论观点来自柳冠中教授的《事理学论纲》一书。
目录
引言
一、事的结构分析
二、事物情理
三、设计事理学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引言
在我上高中时政治老师总是喜欢将课程知识分为三类:“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是什么”其实指代的是关于名词或者物品的定义,“为什么”指代为何这样定义或者是其中包含什么样的内容,“怎样做”则指代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并且建立解决方案的方法。
我写的第一篇事理学设计本论,揭示的就是设计的内在联系和运行逻辑,也就是设计过程中“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篇事理学认识论,则是设计中关键需求的提炼方法和原则,也就是过程中“为什么”的问题。而现在我们讨论的事理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具体解决方案的内容,也就是设计过程中“怎样做”的问题。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一、事的结构分析
在事理学中“事”指代的是特定的时空下,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发生的行为交互或者是信息交换。而在“事”发生时则包含了时间、空间、人、物、行为、信息、意义,这些方面的变化状态。
·时间与空间
时间的概念分为两种属性,分别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现代哲学对于时间的概念更多的是偏向于主观性。主观性时间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过去通过未来影响着现在。我们在思考、期望、预想着未来,而这些思考、期望、预想都依据的是过去。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这些“过去的时间”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预测未来。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在《独立与依存》一书中曾提出“间”的概念,这里的“间”笔者认为也可以被当做空间来看待。日本房屋的结构大多是使用屏风来进行遮挡的,没有阻断的空间就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空间形式,这也就是所谓的“间”,而中国的四合院更多的是用砖墙围起来的,砖墙将空间分割开来形成了一个较为隐私的独立空间,这样私密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居”。日本家庭中更多的是一种依存关系,而中国的家庭则保持独立的家族体系,不同的空间形式也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在设计中空间与其说是个物理场合,不如说是心和社会的场域,人们需要在空间与行为中找到合适的关系,比如教室、咖啡厅、茶馆、酒吧等这些场景空间下,特定的人物、道具和氛围就会构成特定的空间“磁场”,人在相应的“磁场”影响下会做不同的事。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时间流”与“空间场”是事与物存在的两个维度,是“事”发生的背景。
·人与物
与物对应着“事”结构内的主语或宾语,“物”泛指人为“事”“物”,既包含有形的人工物,也包括信息、服务等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人工产品(如:互联网下的社交、外卖、新闻等)。在事的结构中人是核心,准确的观察和收集目标人群信息,才能准确的明白他是谁,他是怎样生活的,他的需求是什么。
当代,关于“人本”的研究应当结合与人相关的因素——生理方面,认知方面,社会方面,文化传统,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无论是生理上的人机工程学的设计还是心理上的心理学方面的设计,任何设计,看起来是在塑造物,其实都是在塑造人的精神。
在设计中,“融会”多种学科对人的解释性知识,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内去发现“系统的、综合的、整体性”的人,去了解人们如何想象、理解与应用外部事物,才能真正创造人性化的事物。
·行为与信息
在事的结构内,行为与信息是联结人与物、人与外部环境的纽带。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以S-R来解释人的行为。S(stimulate)表示外界事物的刺激,R(reaction)表示人的反应。皮亚杰将人的行为模式表述为S(刺激)-AT(图式)-R(反应)的连续过程,皮亚杰的AT(图示)事实上包含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之后的行为科学以及认知心理学都汲取了皮亚杰的理论知识。
美国认知心理学专家——唐纳德.诺曼分析了行为的七个步骤分别为:目标、计划、确认、执行、感知、诠释、评估(具体内容参考设计心理学1)。从这七个步骤中不难看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动作,还包括人在大脑中发生的那些内部思维的操作。内部思维事实上决定了外部动作。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框架更加直观将人的内部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如下图)。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人脑中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理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储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在情感化设计中唐纳德·诺曼将人的认知和情感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本能层次是指生理上本能的反应;行为层次是指生理结构下的体验层次;而反思层次则是指美观和文化等方面驱动下的层次,这三方面共同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往往这些包含情绪、价值观等反思层次的行为让我们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研究行为的过程中要沿着生物学—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的路径逐步深入,发现其动作背后的真正意义。
·意义
事理学中“意义”指主体意识行为的“原因与目的”。原因动机索引过去,目标动机索引未来,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这件事发生的意义。事是意义的载体,在行事过程中主体意识沿时间流动,意义随之产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以为常的“事”,被称做“生活方式”的事的系统其实都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建构。因此,我们应该更广泛的知识视野去理解事件背后的意义丛。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二、事物情理
·事与物
从上文对于事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事”不但包含人和物还包括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换,通过事可以找寻到在事背后人的动机、目的、情感、价值等。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事当做一个完整的行为系统。在事的行为系统中物是人行为的投射,物是人行为的对象,人与物进行信息交换,随着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限制,人和物慢慢的产生了习惯,既而事的关系场随即产生。物反射了事的结构信息,物的具体形式恰恰是“事”的塑造。与之相反,在设计和创造物的时候就应该把“物”放在特定的关系场中去考察。
“事”是“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脉络。
·事“情”与事“理”
事的“情”是指在人完成事时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而“理”则说的是组成“事”的诸多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律。
茶盏和塑料矿泉水瓶都是盛水的容器,但是由于被不同的“事”所塑造,形式自然不同。茶盏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像是一种仪式,用茶盏喝茶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休闲体验。塑料矿泉水瓶在使用中更多的是满足生理需求,用矿泉水瓶喝水是了快速补充水分。可以想象一个刚跑完1000米的运动员用茶盏补充水分的情景是多么的不合情理,所以不同的“物”被组织到事里,就需要此物即合乎“人之情”,又合乎“事之理”。
结合认识论的决定因素理论,“事”实则就是物的外部因素的具体体现。设计师除了要把握内部因素的选择,还应当把创造的物带入到“事”中考察其是否合乎情理。
·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从人的使用状态、使用过程中确立设计的目的,这一过程叫做实“事”;然后选择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艺、设备、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这一过程叫做求“是”。实事是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求是是解决问题。
检验设计好坏的评价体系在于“事”,将设计产物带入到使用场景中,在行事场景中看是否合情合理。不合理的事不合乎人的目的性,会让人在行事过程中产生迷惑、疑问、阻塞、误操作等等,使人产生负面的情感体验。在交互设计中有一种测试方法叫做A/B测试,这种测试也是将设计内容带入场景中来考察设计优劣的一种测试方式,通过现代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抓取到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然,不合理的事可能也存在许多的理,在情感性行为以及习惯性行为中,人的“目的性”在意识之外,他可能处于“一时冲动”或者“习以为常”的状态。设计师应该加以注这两种类型的“事”,通过研究人非理性事背后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去创造合理的新事物。
·从设计“物”到设计“事”
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或者使用方式”。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体验经济、服务经济、信息经济,更多的设计是在创造“事”,而不仅仅是“物”。在交互设计研究中我们最常用到的设计方法就是人物画像和情感地图,优秀的人物画像就像是一篇完整的故事,人物是谁、在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他会怎么去做、会有什么感受等等。当设计师去完整的建构“事”发生的过程体验也就随之产生,“物”只是完成事的过程中创造的“道具”。
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在抒情,也在讲理。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三、设计事理学
设计事理学就是将事理学的内容引入到设计的概念当中,从“物”到“事”,从“情”到“理”设计师都可以在这些方向中寻找到研究方法。基于设计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密切关系,“设计事理学”将人为事物视为目标系统的产物。不同的设计,解决的问题不同,目标系统也在不断移动和重新确立。目标系统确立的过程也就是对“物”进行“设计定位”的过程。显然,内在目标是变化的依据。
具体来说,“物”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其本质意义,在此基础上确立目标系统,确立相关的外在条件;权衡目标系统的核心关系,协调各种复杂的外因,组织既有资源进行创造。因而,从设计事理学的角度来看,设计的创造也可以理解为对核心关系的协调能力。
·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事理学是方法论而并非是具体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应该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生成。因此,在这里我们来具体讲讲事理学的方法论的脉络。“方法”其实包含了五个层次:目的、途径、策略、工具、操作技能,方法就是这五个方面的选择组合。
事理学指导下的“方法”总结如下:
目的:事理学方法论的目的是理解用户需求,明确设计目标,明确外部因素。这是最一般化的抽象目的,具体的案例会有更为具体的目的的诉求。
途径:总的来说是本着社会科学的理解原则,找到与用户交流的最佳方式与介质。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具体的选择途径。电话访谈法、用户画像、用户体验地图、焦点小组等都是具体的途径,它们服务于目的。哪种途径更适合具体的问题就采用哪种途径。
策略:策略是如何使我们的方法更有效率。比如在提问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引起用户的积极回答,获取用户的真实信息。
工具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和工具是最表面化的东西,问卷、录音、相机、表格、数据等。使用工具与操作技能时关键在于对目的的理解程度。
5000字简述事理学方法论·理论特点
1.超以象外,得其圆中
所谓的“象外”就是指事物“外部关系的总和”。一个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在这事物之外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要理解事物,就应该绕到具体事物之后,考察它的外部关系。想要创造物,就去考察物所在的“关系场”--什么人、什么时间空间、什么行为、什么目的、什么情感价值。
2.关系而非元素
设计事理学主张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关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事物属性的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关系,而不是元素。“事”是一个“关系系统”,其内部元素之间互相影响,因此,事理研究,就是“整体”地把握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
3.过程而非状态
人的日常生活是连续不断的,意识在时间轴与空间场中流动。状态只是一个点,是意义的碎片。在事理研究我们更多的是去研究事情发生的过程,而不是只参考事件发生时人所处的状态。
4.理解而非解释
设计需要沿用科学的“理解”原则去寻找人们的行为背后的意义与情感、价值与象征系统,而无须自然学科的因果规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会有更好的创造。设计师要做的是理解你的用户,事理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特定人在不同时间环境下不同的行为与意义系统。
5.主体间性而非主体性
“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时常处于变化状态。人不同、时间和空间不同都会有不同的事发生,事背后的目的、动机、情理亦不同。
·事理学就是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
方法论知识经济可以启示人再去创造新知识,乃至重组知识结构、重组资源与知识结构之间的系统以满足人类潜在的需求。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知识?首先就是“创造需求”,进而再创造满足需求的知识,以及创造能将知识与此类需求联系起来的组织和制度,即知识结构的创新。知识经济的一个特点是“未来引导”。知识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持续的新需求来拉动。在这一意义上说,创新就是创造需求,而创造需求也就是“创造市场”。创造市场,就要去创造消费者。就此而言,设计就可以帮助企业来创造、培养消费者。创造需求、整合知识结构、创造更为合理、健康的人类生活方式,自然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必经之路。
总结
总的来说设计事理学就是研究“事”的方法,我们不应该只是去通过改造物而去造物,而是应该沿着实事求是的脉络从“造物”到“事物”,以求达到物在事中合情合理的结果。优秀的设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