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就是你拥有的
朋友说,最近自己总是遇上同一类人:爱表现,其实却并不自信;自己对专业掌握的并不到位,却好为人师;人很聪明,但是不特别实际。
她说,这类人特别容易引起自己的反感,偏偏自己还特别容易遇见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他们有问题,还是自己有问题?
我们现在对外所呈现的表达方式,都是幼年与外界的互动当中习得的。
比如:社会催眠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人,优秀了才有关注,才能拥有爱,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却有重要的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不优秀”,于是既想要表现,却又不那么自信。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重点不在于说别人怎么了,关键在于,你为什么就对他的表现那么在意,他的表现为什么能激发出你那么多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排斥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不能接受的,自己身上的某一个部分。
别人的表现只是触碰到了你的情结,而让你不舒服了。
比如:当我们看不惯其他人遇事总想找借口,找依赖的时候,是不是自己内心也是希望有人能让自己依靠的呢?
当我们埋怨伴侣凡事自我,不考虑旁人的需要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是需要关爱自己的,却“身不由己”呢?
当我们说别人,喜欢表现却并不自信的时候,自己又何尝不是想在众人面前发光,却不敢跨出去呢?
...............
当我们要求别人的时候,其实是因为自己无法满足自己。
我们想要把这样的问题推出去,让别人来承担,来为自己感受负责。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去面对自己的并不接纳的部分,自己就不用更感受那个“不够好”的自己了。
或许你会说,为什么总是戳我,那些我不想看的所谓的“痛点”,不去看就好了,会什么总是要把它们挖出来让我体会呢?可是,又是谁在困惑,谁在痛苦呢?
那些内在的不舒服,不是我们不看,不想,不听它就不存在,正是因为它一直都在,所以当外界有类似刺激的时候,你就能马上的体验到。
或许你会说,但是我不想总被别人说有问题,就没有更缓和的方式让我看见吗?
事实上,那个说你有问题的人是你自己,并不是别人。
事件也好,性格也罢,并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而真正造成伤害的,是我们对这些的看法。
为什么有人就算是不自信,也还是觉得可以去表现,以获得关注换些自信呢?
为什么专业方面或许真的没有达到某个层面,也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指导别人呢?
为什么有人虽然聪明,但是不够实际,也能享受当下呢?
只有自信了才能表现吗?我们不就是在对外表现当中,在别人的反馈当中获得自信的吗?
活到老学到老,针对是否专业这个问题,仔细想想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量尺,不然古人也不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脚踏实地固然是稳固的,但是,什么才叫足够实际呢?为什么聪明的人就必须要足够实际呢?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就以上三个例子来讲,自信与爱表现;足够专业与好为人师;聪明与实际,并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其实是你自己不接受自己不自信,不专业,不实际。
或许,这三个词语带给了我们成功,优秀,值得被爱的感觉。
这来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当我们不自信,不专业,不实际等等的时候,遭到了自己重要的他人无情的打击和否定。
我们所体验到的爱护和关注都是有条件的,没有达到条件便不配获得。
于是便折磨自己,挑剔自己,想把自己变成最完美的人。
所以,放下对自己的那么多要求,看清楚,我们都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自信没什么不好,至少它让我们对人对事有敬畏之心,保护了我们不因莽撞而受到伤害;
不专业也没什么不好,这让我们足够谦卑,能获得更专业人的帮助,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不实际也不能成为指责自己的理由,能聪明的为自己“造梦”而缓解压力和焦虑,也避免了让自己陷入抑郁。
当你能接纳这些以前自己并不接纳的“问题点”时,你也就不会再因别人的这些状态而起波澜了。
所以当别人的表现激发出我们情绪的时候,你或许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因为他的状态而不舒服,我为什么会计较?他触动到了我的什么?我究竟在坚持什么?我又在期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