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句解第九十六

2019-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泮溪秋玉

【原文】:

《易》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者,谓原始而知生,则求其终而知死必矣,此夫子所以直季路之问而不隐也。

【译注】:

易经所谓原始的状态已经有了终点所以才能了解生死的道理,意思是说原始的存在就是我们生命的起源,找到了起源就能明白生的由来,如果能够了知这种物体的存在已经运行到了终点那么也就明白了死的道理,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回答子路未知生,怎么能知道死的道理所在,也是他直言不隐藏的回答原因。

【原文】:

体不偏滞,乃可谓无方无体。偏滞于昼夜阴阳者物也,若道则兼体而无累也。以其兼体,故曰“一阴一阳”,又曰“阴阳不测”,又曰“一闔一闢”,又曰“通乎昼夜”。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

【译注】:

体悟自然之道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就能明白物体是没有方圆、体性之说的。如果体悟到昼夜、阴阳的运动规律,那么体悟到的道理就会统一于气体而使心不会受到负累。因为能够兼顾到事物的本体,所以才有一阴一阳之说,又说阴阳不测之说,又说一开一合之说,又说通达昼夜之说。这些言语能够得到推广所以才被称为天道,认为阴阳之气的运行难以预测所以才说它很神妙,因为万物都能够生生不息,所以能够形成自然宇宙的变化规律,所以将它又称作易,其实都是一种物体的表现形式,指代的事情各有不同的名称吧。

【原文】:

大率天之为德,虚而善应,其应非思虑聪明可求,故谓之神,老氏况诸谷以此。

【译注】:

大概天之所以被称为有德,是因为它虚无但是善于应验,它的应验并不是因为人们的思虑聪明可以虔诚求到的,所以才被称为变化的神妙,老子用谷海来比喻这种神妙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